描写蜜蜂的作文300字左右(描写蜜蜂特征的作文)

描写蜜蜂的作文300字左右(描写蜜蜂特征的作文)

首页状物更新时间:2023-03-15 06:19:33
描写蜜蜂的作文300字左右(描写蜜蜂特征的作文)

描写蜜蜂的作文300字左右【一】

大家都知道,蜜蜂是很团结的。可是,就是有那么一只贪玩的小蜜蜂离开了群体。那天,天气晴朗小蜜蜂头头和一家人一起出去采蜜。头头还是第一次离开家外出,这儿飞飞,那儿碰碰,在不知不觉中,它已经离家人越来越远,竟闯进了一户人家家里。

头头还小,它不知外面的世界有多危险,还以为自己来到了什么好玩的地方呢!头头飞进了这户人家的卫生间,它看到一根银杠杠上挂着一条条毛茸茸的东西。就想:这就是爸爸经常说的松鼠的大尾巴吧!我把它们扯下来,去还给松鼠吧!可它却全然不知,这只是一条条普通的毛巾。头头使劲一扯,把毛巾拉了下来。可毛巾却不知比它重多少倍,脚一滑,只听“扑通”一声,它掉进了水池里。头头揉着被摔疼的脑袋,喃喃的说:“这什么鬼地方啊?这么多奇怪的……”这时,只听卫生间的门“吱呀”一声开了,他吓坏了,连忙躲进了一个角落,等主人走后,他又惊慌失措地飞出了卫生间。但不知为什么,被他家一个小孩看见了,他赶紧叫来了自己的妈妈。妈妈怕头头蛰人,就拿着一本书扑打头头,它左右闪,上飞下窜,好不容易躲进一个大衣柜里,心还是“砰砰”直跳。不过,谢天谢地,这家主人没有追打它。

夜,静悄悄的,只有月亮照着大地。头头轻手轻脚地飞出了柜子,飞出了那户人家。它想自己的妈妈了头头加快了速度,向家的方向飞去。啊,终于到家了!这熟悉的味道。头头扑进妈妈的怀抱,泪水飞洒。“妈妈,我再也不贪玩了。”头头说。“头头,不哭,不哭,知错就改就是好孩子。”“恩。”头头含着泪笑了,妈妈也笑了,全家也都笑了。

头头……

描写蜜蜂的作文300字左右【二】

蜂在巢室内产卵,幼虫在巢室中生活,营社会性生活的幼虫由工蜂喂食,营独栖性生活的幼虫取食雌蜂贮存于巢室内的蜂粮,待蜂粮吃尽,幼虫成熟化蛹,羽化时破茧而出。家养蜜蜂一年繁育若干代,野生蜜蜂一年繁育1~3代不等。以老熟幼虫、蛹或成虫越冬 。 一般雄性出现比雌性早,寿命短,不承担筑巢、贮存蜂粮和抚育后代的任务。雌蜂营巢、采集花粉和花蜜,并贮存于巢室内,寿命比雄性长。

蜜蜂以植物的花粉和花蜜为食。

食性可分为3类 :①多食性,即在不同科的`植物上或从一定颜色的花上(不限植物种类采食花粉和花蜜,如意蜂和中蜂。② 寡食性,即自近缘科、属的植物花上采食,如苜蓿准蜂。③单食性,即仅自某一种植物或近缘种上采食,如矢车菊花地蜂。蜜蜂各种类采访的花朵与口器的长短有密切关系:例如隧蜂科、地蜂科、分舌蜂科等口器较短的种类采访蔷薇科、十字花科、伞形科、毛茛科开放的花朵;而切叶蜂科、条蜂科和蜜蜂科的种类由于口器较长,则采访豆科、唇形科等具深花管的花朵。

生活方式分为3种:

社会性。雌雄和职蜂生活在同一巢中,但在形态、生理和劳动分工方面均有区别。雌性个体较大,专营产卵生殖;雄性较雌性小,专司交配,交配后即亡;工蜂个体较小,是生殖器发育不全的雌蜂,专司筑巢、采集食料、哺育幼虫、清理巢室和调节巢湿等。意蜂和中蜂都是社会性种类。此外还有熊蜂属、热带无刺蜂属、麦蜂属等。

独栖性。蜜蜂类绝大多数为独栖性,即工蜂独自筑巢和采粉贮粮,它们没有"等级"的分化。每一个巢室是开放的,内壁涂以蜡等防潮物质,室中储存足够的蜂粮。雌蜂在蜂粮上产卵,并封闭巢室。幼虫在巢内取食蜂粮。属于此类的大多是野生种类,例如分舌蜂科、地蜂科、隧蜂科、准蜂科、切叶蜂和条蜂科。

寄生性。雌蜂不筑巢,在寄主的巢内产卵。幼龄幼虫一般具有大的头和上颚,用以破坏寄主的卵或幼龄幼虫。蜜蜂的筑巢本能复杂,筑巢地点、时间和巢的结构多样。筑巢时间一般在植物的盛花期。根据筑巢的地点和巢的质地,可分为以下几类:①营社会性生活的种类以自身分泌的蜡作脾,如蜜蜂属、无刺蜂属、麦蜂属等。巢室为六角形。②在土中筑巢的种类最多,巢室内部涂以蜡和唾液的混合物,以保持巢室内的湿度。③利用植物组织筑巢的更为多样,例如切叶蜂属可把植物叶片卷成筒状成为巢室,置放于自然空洞中;黄斑蜂属利用植物茸毛在茎上作成疣状的巢;芦蜂属和叶舌蜂属在枯的植物茎干内筑巢;熊蜂属的一些种类在树林的枯枝落叶下营巢;木蜂属在木材中钻孔为巢,等等。④其他如石蜂属利用唾液将小砂石粘连成巢,壁蜂属在蛞蝓壳内筑巢等等

蜂巢一般是零星分散的,但也有同一种蜜蜂多年集中于一个地点筑巢,从而形成巢群。例如,毛足蜂属的巢口数可达几十个甚至达几百个。

蜜蜂类的地理分布取决于蜜源植物的分布。全世界均有分布,而以热带、亚热带种类较多。不同亚科或属的分布有一定局限性,例如蜜蜂科的熊蜂以北温带为主,可延伸到北极地区,而在热带地区则无分布记录。短舌蜂科分布于澳大利亚;蜜蜂科木蜂族的突眼木蜂亚属只分布于中亚;蜜蜂科的无刺蜂属则分布于热带。不同景观均有蜜蜂分布,大多数栖居在草原、森林、河谷、山地和荒漠。各景观带均有代表属或种,例如地熊蜂为森林草原种,拟地蜂属为典型的草原属,准蜂属以草原种居多。

根据化石资料,蜜蜂在第三纪晚始新世地层中已大量发现。它的出现与白垩纪晚期显花植物的繁盛密切相关。

在分类上,蜜蜂总科与泥蜂总科接近,其祖先可能起源于泥蜂总科的一支 。但因食性不同 ,形态特征也趋向分化。蜜蜂的进化特点是:嚼吸式口器,采粉器官形成,体毛分枝;成、幼期均吃花蜜和花粉;群体和社会性生活方式出现;多态型和总科内寄生性的出现等。

描写蜜蜂的作文300字左右【三】

蜜蜂是一种十分活跃的小昆虫。无论是鲜花丛中,还是林中草地,到处都有它们那黄黑相问的身影,伴随着“嗡嗡嗡嗡”的声音。

蜜蜂靠什么发出嗡嗡声?在学校,我从《小学自然学习辅导》一书中得知,蜜蜂、苍蝇、蚊子等昆虫都没有发音器官,但它们在飞行时不断高速扇动翅膀,使空气振动,会产生嗡嗡的声音。后来,妈妈为我买了《十万个为什么》,从这本书里我也发现了类似的说法。权威专家都认为:是靠翅膀振动发声。由此看来,蜜蜂之所以能发出声音,完全是由于它那对透明的小翅膀。但我认为,蜜蜂就像所有有发音器官的动物一样,它也拥有自己的发音器官,不是靠翅膀振动发声。

假期里,我到一个养蜂场去玩,在观察了蜜蜂如何酿造蜂蜜的过程之后,我还有一个重大的发现:许多蜜蜂聚集在蜂箱上,翅膀没动,仍然嗡嗡叫个不停。

难道书上的真理也有错误的时候?我因此对教材、科普读物的说法产生怀疑,并开始试验和研究。

首先,我把蜜蜂的双翅用胶水粘在木板上,能听到蜜蜂的叫声。剪去蜜蜂的双翅,也能昕到蜜蜂的叫声。两种方法交替进行了42次,结果表明:蜜蜂不振动翅膀也能发声。

那么,蜜蜂究竟靠什么来发出“嗡嗡嗡嗡“的声音呢?

为了探究蜜蜂的发音器官,我干脆把蜜蜂粘在木板上,用放大镜仔细查找。观察了一个多月,终于在蜜蜂的双翅根部发现两粒比油菜籽还小的黑点。蜜蜂叫时,黑点上下鼓动。如果用大头针捅破小黑点,蜜蜂就不发声了。我又找来一些蜜蜂,不损伤双翅,只刺破小黑点,放在蚊帐里。蜜蜂飞来飞去,再也没有声音。因此,我认为蜜蜂的发音器官就是这两个小黑点。

那么,这两个小黑点究竟是什么东西,又是如何令蜜蜂发出“嗡嗡嗡嗡”的声音的?这个问题还有待于我进一步的研究。

科学的道路是无止境的。自然界中还存在着许许多多我们未知的知识。为什么蜜蜂会发出“嗡嗡嗡嗡”的声音,我的观察结论也许是正确的,也许是错误的。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能够拥有一颗永远勇于探究的心。

描写蜜蜂的作文300字左右【四】

星期一,正在上课,天气闷热,同学们上课心不在焉,教室的窗户打开着。

这时,两只可爱的小蜜蜂结伴“嗡嗡”地飞进了教师,它们对教室里的环境感到很好奇,在教室的天花板上飞来飞去。

这时只听一声“啊!”的一声尖叫,老师和同学的目光都朝发出声音的那个地方看去。只见一个女生一只手指着天花板,另一手紧紧地握着,周围的几个同学关心地问:“你怎么了?”她支支吾吾地说:“蜜_蜂。”同学们都朝她指的地方看去,两只小蜜蜂好像感觉很好奇,几十双眼睛齐刷刷地看着它们俩,越飞越低。这时,坐在中间的几个胆小的女生尖叫起来,有几个男生并不害怕,胆子很大,站了起来,伸着首仿佛要捉蜜蜂,嘴里囔咕着:“蜜蜂有什么好怕的?至于这样吗?”老师也带着一点害怕的样子对那个男孩说:“快坐下,别被蜜蜂蛰着。”蜜蜂又往教室的左边飞去了,刚才坐在中间的几个女孩子松了一口气,用手摸了摸前胸说:“哎,紧张了,吓我了。幸好蜜蜂往左边飞了。”

老师见两只小蜜蜂往窗户那边飞了,便从新拿起课本,用一只手拍了拍桌子,大声地说:“同学们,不要去管蜜蜂了,我们继续上课。你不惹蜜蜂,蜜蜂也不会蛰你,这是你与蜜蜂的平等交易。安心上课吧!”

同学们半信半疑,但是还是拿起课本开始读书。可是两只小蜜蜂好像被我们朗朗的读书声吸引住了,竟然飞到了电视上停下来津津有味地开始“听课”了。同学们读得很认真,并没有一个人介意两只小蜜蜂停在电视机上“听课”。

老师投入地讲着课,把同学们带到了另一个世界,想不到教室里面还有蜜蜂。

教室里进小蜜蜂,常常成为我们班的一个趣题!

描写蜜蜂的作文300字左右【五】

我是一只小蜜蜂,我有很多小伙伴,大家在一起很快乐,我们在森林里安居乐业。

我可不轻易蜇人哦!因为蜇人会危及到我的生命。只有在非常危险的时候,我才会使出我的传家宝,也就是我尾部的尖刺。只不过这种尖刺可不能够轻易地动用,因为我们的刺连着内脏,蜇到人的话,内脏站在人身上,再拔出来就会损失一些内脏,我就了。或许也正是这个原因才会导致我非常讨厌黑色的东西。

我们蜜蜂大家族非常团结,分工特别明确。各项工作都有不同的蜜蜂担任,我们的大脑里蕴含着无穷的智慧。如果有蜜蜂找到蜜时,就会在蜂巢上跳八字舞,沾点唾液使蜜粘在腿上,粘到飞不动时,才回家,再找人来取蜜,非把蜜全拿走不可。毕竟这可是我们辛辛苦苦采摘以后才好不容易制成的蜜,可不能够让别的小动物轻易地偷走。

我们找蜜的时候总是无目标的寻找,但我们很执着。我们穿过茂盛的森林,看见小动物们在嬉戏,越过清澈的小河鱼儿和我们打招呼:“蜜蜂哥哥,快来和我们玩吧!”“不了,我们还要采蜜哪!”我们说道。我们飞得筋疲力尽,忽然,在我们的眼前出现了五彩斑斓的花丛。我们快速的向前飞去,采好了蜜,我们高兴地飞回了家。

你绝对不相信,我们也有家,我们的家就是蜂巢。我们蜂巢是六角形的,就像一个迷宫。如果你变成了和我们一样大小的动物,住进蜂巢,一定要几个月才能适应。

这就是我们蜜蜂的习性。不过,由于人类滥砍滥伐,我们所需的食物也不多了,我想对全世界呼吁:“不要再破坏大自然了,让我们共同保护美丽的家园吧!”

描写蜜蜂的作文300字左右【六】

早晨,太阳公公披着美丽的五彩霞衣探出脸来,我便推开窗户,呼吸着新鲜的空气。瞧,蜻蜓姐姐在跟我打招呼:“你好啊,蜜蜂弟弟。”小鸟在枝头欢快地唱着动听的歌儿,那声音婉转而清脆;树爷爷在伸展着茂密的枝叶,好像撑开的一把大绿伞;那树下绿油油的小草,五颜六色的鲜花,把我们这个家园装饰得多么漂亮!

“开工了,开工了,新的一天到来了!”不知谁叫了一声,森林里突现一片生机盎然的景象。我梳洗了一下面容,抖抖美丽的头发,扇动几下翅膀运动运动,肚子就开始咕噜咕噜作响。“嘿,蜜蜂姑娘们,去采蜜啦,大家动作要快点啊!”随着蜜蜂妈妈一声令下,蜜蜂们都挥动着翅膀,在天空中快乐地飞着。我们越过高山看见群鸟在尽情地玩着各种各样的游戏;我们飞过丛林去看那清可见底的小河,看见了小鱼儿在水里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小鱼儿看见了我们便打招呼道:“你们好,蜜蜂朋友,你们这么早要到哪里去呢?”“我们要到那片新开的向日葵那儿去采蜜,顺便看望你们一下,你们可好啊?”“我们很好!真想跟你们一起去,可是……”“小鱼,不要悲伤,我们回来告诉你就行啦!”“那太好了,谢谢你呀,勤劳的小蜜蜂!”

我们继续向前出发,忽然间一片美丽可爱的向日葵花呈现在眼前。“哇,好美丽啊!”大伙们不约而同地赞道。那花瓣在清晨阳光的映射下显得格外鲜艳而耀眼。伙伴们开始了一天紧张的工作,在花丛中翩翩起舞。我们肩并肩手牵手地在花间飞来飞去,不停地采着花粉。大家忙得可起劲了,谁也不觉得累!

描写蜜蜂的作文300字左右【七】

1、蜜蜂生活的社会性是它们最大的生活习性之一,这种社会性也就是说蜂群之中蜂王、雄蜂和工蜂,蜂种虽然不同,却是生活在同一蜂巢之中,这些蜂种在蜂巢中各司其职,蜂王专职产卵,而雄蜂则专职交配,而工蜂就是最重要的劳动者,专职采蜜酿蜜。这种分布形态就是它与其他动物最大的不同。

2、蜜蜂是一种飞行性的昆虫,空们每小时能飞行二十到四十千米,飞行高度在一千米以内,但是平时它们的活动范围不会超过距离蜂巢二千五百米的地方。

3、蜜蜂这种动物的食物都是相同的,它们都以花粉或者花蜜为主要食物,只是蜂王在蜂群中地位特殊,它们多以食用蜂王浆为主,蜂王浆是工蜂专门为蜂王酿制而成的一种天然食物。

4、蜜蜂一生能采集一千四百多要鲜花,在它们不断的穿梭中,也会帮植物完成花粉的传播,是这些植物天然授粉的大功臣。每个蜂群之中的工蜂数量在五万只以内,一般在工蜂数量超过四万只时,这个蜂群就会出现自然分蜂,产生新王台与新的蜂王。

描写蜜蜂的作文300字左右【八】

一天放学回家的路上,我碰到了一只小蜜蜂在地上爬,当我决定一脚踩下去时,我却犹豫了。于是,我便俯下身子来观察它。

咦?这只小蜜蜂怎么只有一只翅膀呀?我看着这只可怜的小蜜蜂,心疼了。“啊!”我大叫了一声。那是一种多么强烈的求生呀!尽管这只小蜜蜂少了一只翅膀,但它还艰难地爬行着。这只小蜜蜂是多么坚强、多么勇敢!难道这只是动物拥有的吗?难道这是人类没有的吗?这种深深地感动了我。

这时,我便不由自主地想起了我亲身经历的事。小时候的我因为贪玩,不小心摔了一跤。便在地上嚎啕大哭起来,奶奶看见了,对我说:“没关系,从哪里跌倒就要从哪里爬起来!”可是,我却无动于衷,偏要一意孤行赖在地上不肯起来。奶奶看着没办法,她知道,我是吃软不吃硬,所以,只好来硬的了“你起不起来?不起来就打你啊!”听了这话,我哭得更厉害了。

“诶,你在干嘛呢?”妹妹跑了过来。这时,我从我的回忆中醒了过来。咦,那只小蜜蜂呢,哪去了?我看着那参差不齐的地面。啊!小蜜蜂已经爬了十多米了。这时,我感到万分惭愧:小蜜蜂为什么可以这么坚强?而我为什么偏偏那么懦弱?然后,我把小蜜蜂捡起来,把它放在我家种的玫瑰花上。“小家伙,乖乖等你妈妈来接你吧!”于是,我转身向家门走去。

这次的事情,使我受到了很深的教诲:从哪里跌倒,就要从哪里爬起来。坚强,是每个人都拥有的。而这种品质正是以往的自己所欠缺的,因此我应该要学会这种品质,并将其真正运用到实际的生活中去。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2022 zuowencangku.com,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