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云南文科作文题目(云南高考作文历年的作文题目)

2018年云南文科作文题目(云南高考作文历年的作文题目)

首页状物更新时间:2022-09-05 16:03:21
2018年云南文科作文题目(云南高考作文历年的作文题目)

2018年云南文科作文题目【一】

在新城和老城交界处——大水车正吱吱地转个不停,熙熙攘攘的人流慢慢涌进丽江古城。

眼前,古朴的四方街清新实在。一座座小桥,静卧在波光粼粼、绕山而行的溪流上。岸边,小路逶迤,绿树成荫,凉风徐徐。

五花石板路旁的店铺门庭若市,经营着各式各样的当地手工艺品。东巴文字羊皮画,木板现场烫画,银制特色首饰,令人目不暇接。

四方街的神奇魅力在于它那鲜明的情调,边陲的风光,特有的色彩。

大理的苍山由南向北绵延几十里,最高峰海拔4200米,山顶终年积雪,白云缭绕;19座山峰沟壑相连出18条山溪,溪溪山泉清澈甘甜。溪水常年不断,浩浩荡荡流入大海,形成一幅山不离水、水映群山的美景。

苍山的颜色不仅仅是苍翠,走近了才发现它是五彩斑斓的。

白的云朵缭绕,红的霜叶飘落,背景却是郁郁青青的山崖。霜叶林的后面,会不期然出现一片草坪,让人怀疑是谁不小心在这里打翻了一桶绿颜料呢。草坪的不远处,泛着一汪醉人的湖水,蓝波涌动,晃动着五颜六色的鹅卵石。

在这蓝蓝的山间碧泉边,眼波也像水波般灵动,感受到了鲜活色彩的诱惑。

美丽富绕的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地处西南边陲,州内三分之一以上人口为傣族,另外有哈尼族、布朗族等十多个民族。各民族间的传统文化和风俗习惯都有差异,使这个多民族的地区更令人神往。

西双版纳城郊到处是茂密的森林,郁郁葱葱,有高耸的棕榈和椰子树,有成片的竹林和橡胶园,有被枯藤缠绕的榕树,有叫不出名的奇花异草,有精美的竹楼。西双版纳也是动物的王国,是珍禽异兽栖息生养的地方。在丛林里,经常有成群的亚洲象在河边戏水、散步。另外还有金丝猴、野孔雀等。

黑夜来临,当我坐在旅馆大厅中,欣赏杨丽萍主演的《云南印象》时,那一幕幕难以忘记的美丽画面一一浮现。或许,它们就这样“完美的、跃动着”存在于我的记忆中了。

2018年云南文科作文题目【二】

暑假中的八月份爸爸妈妈决定自驾游带我到风景如画的云南。

我们从徐州出发一路颠簸,一路惊喜,一路欢乐的来到了我魂牵梦绕的云南——香格里拉普达措国家森林保护公园。进了公园,我们乘坐着绿色环保大巴来到了第一站属都湖,它是镶嵌在高原上的一颗明珠,在那里我们看到清澈见底的湖泊,马儿在草地上吃草,清清的湖水倒映一排排松树。突然我看到了一只小松鼠,我连忙抓起一把瓜子去喂,谁知这小家伙一点儿也不怕人,抓起一粒瓜子就抱着啃起来,弄得我手心痒痒的。

接着我们来到了弥里塘亚高原天然牧场,从高往下看那绿色的草原就像是环绕在群山中的一条绿色绸带,养育着牦牛和马儿。

最后我们来到了碧塔海,在那里有一碧如洗的湖面,周围高大的树木挂着像老爷爷胡须的一种藤类植物。导游说:“那是一种藤类植物,它制造出养分供杉树生存,杉树为它提供生活环境,二者紧紧相依,为人类提供了一个天然的‘氧吧’。但环境稍有破坏这种藤类植物就会亡,所以大家称它为‘空气检测师’。”

六个小时过去了,我们依依不舍的离开了,发动汽车继续出发!

2018年云南文科作文题目【三】

在暑假里,我、妈妈、爸爸来到了云南的首府――昆明亲眼目睹了这个云南十八怪中“山洞能跟仙境赛”的美丽景象。

早上7:00左右,我和妈妈乘上旅游团的旅游大巴,经过两家珠宝店,行程90KM,最后与中午到达了九乡风景区。吃完了中午饭后,我们便跟着导游进入了九乡风景区。

进了大门,我们便要乘坐观光电梯下到了荫翠峡。这是一个空前但不绝后的峡谷电梯,前面临水,后面靠崖,在这险峻的地势下架起支架,建起这壮观的峡谷电梯。

15秒后,我们便到了荫翠峡,出来后,导游又叫我们穿上救生衣。我想:怎么,是去漂流吗?原来是去划船,我高兴极了,一下子就拿起了桨,坐在第一排。划着划着,我就不停的哼了起来:“让我们荡起双桨,小船儿推开波浪……”蓝天、白云、青山全都倒映在清澈的河水里,划水声、笑声、说话声连成一片,在天空中形成了“五线谱”。每一个音都有自己的色彩,这首不知名的小曲回荡在每个人耳边,使我们都感到心情的舒畅。

上了岸,我们就到了雄狮大厅,这里有各种奇形怪状的石头,比如说:有个奇形怪状的石头,上面写着:“4+6=10!”这些大自然的赠礼“欢聚一堂”,腼腆地躺在玻璃架里,让这些游客留连忘返。还有几个石头,上面写着“JX”(九乡的拼音缩写,中间写着“九乡”,下面写着九乡风景区的开张时间,让我简直惊呆了。如果表示昆明市文物局局长写的“纯属天然”和红章,我还以为是人工的呢!

后来,我们又去了神女宫、蝙蝠洞、地下倒石林等等好多有趣的景点,在欢乐中坐上索道,踏上了回宾馆的征途。

真不愧是“不游九乡,枉来云南”呀!

2018年云南文科作文题目【四】

这一章读起来不算吃力。关于这一点,我要感谢首师大的饶杰腾先生。近几年,屡次听饶先生的讲座。XX年在首师大读研究生课程,那是第三次听饶先生谈论对课标中"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这个目标的看法吧。我的笔记记录了饶先生当时所言,他说:"翻开新课标,看第一部分:‘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所谓‘工具性’和‘人文性’,这只是两个角度。""把"工具"与人文性割裂开来,对立起来,这是不恰当的。何谓‘工具’?它是根据人的需要产生的。一根粗一些的树枝掉在地上,这还不是工具。但被原始人拿起来够树上的果子,这根粗一些的树枝就变成工具,成为人的手臂的延伸了。工具是因人的需要而产生,供人使用的,否则树枝还是树枝。这根树枝本身,深深打上人的烙印,它的产生和使用就充分体现了人文性。工具是不能与人割裂开来的,它本身就有人文性,这是‘工具的人文性’。"饶先生的这一番话在当时带给我不小的震动。一方面引发了我对"工具性"与"人文性"二者关系的思考,另一方面,使我开始学着用审视的目光去解读课程标准,在实践课标标准的过程中不那么盲从。

饶先生此番评价与王荣生先生在第二章第2节《袭用分析框架的批判》开始部分中的分析观点相同,都是反对将"人文性"与"工具性"置于对峙的两极。王荣生先生对袭用分析框架做出了质疑("破",除此,还建构了"层叠蕴涵分析"的新框架("立"。我正处在初步学习阶段中,对这新框架以及后面的取样(美国的语文课程目标比较暂不做评价,单是这种边一"破"即"立"、"破"边"立"的研究方法,我就非常欣赏。

我认为,"破"是批判,某种意义上说,是破坏甚至摧毁。事实上,这些年语文教育界的改革,"破"的事做得相当多了。(而且还有个怪现象,对语文学科,谁似乎都有资格也有能力"破"它一"破"。但"立"呢?实在是少之又少。在我看来,"破"是否定秩序,而"立"是建设,是建立新秩序,至少能为建立新秩序提供可能。这才是推动事物(不论是教育还是国家发展的根本所在。在语文教育界不能让只"破"不立的'风气与势力占上风。否则,危害甚大。对语文教改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反思、清算是极为必要的,但后来的建设,即提出新理论、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更为重要。王荣生先生为我们做了一个很好的"立"的范例。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2022 zuowencangku.com,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