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友谊变淡的作文(关于友谊渐行渐远的作文)

关于友谊变淡的作文(关于友谊渐行渐远的作文)

首页大全更新时间:2024-03-28 12:59:48
关于友谊变淡的作文(关于友谊渐行渐远的作文)

关于友谊变淡的作文【一】

小时候,大年三十和初一是一年中最开心的时间。

一年当中饭菜都很单一,棒子面、高粱面是主食,白菜、萝卜、咸菜是副食,过个节日才可能有肉吃,才可能有块儿点心吃。富裕人家小孩有饼卷鸡蛋要举着到大街上去慢慢地吃,那才是儿童的快乐;而我们卷个小鱼要留到最后再吃,把最美的滋味留在最后,那就是享受。只有头疼脑热的时候,才可能有碗白面条或者水果罐头吃,有时真羡慕有病的伙伴呢,那么多好吃的!

年夜饭却不一样,会有一桌子比平常好得多的饭菜,红烧肉刚出锅就忍不住想钳一块入口,眼看得都直了——就是那时候烙下的病根儿,什么是垂涎三尺,什么叫肉香,什么是满足,体会的太深了,简直是刻骨铭心。

穿的衣服都是棉花纺成的粗布漂染成黑色、灰色、蓝色的缝制的,洗得发白了,补丁摞补丁是非常正常的。要是谁家买了一块洋布冷不丁给小孩做了一件衣裳,肯定要美好多天,享受伙伴们羡慕的目光,那叫一个爽;鞋,无论单鞋还是棉鞋都是千层底的,那是所有实在穿不得的衣服和棉质用品碎片粘合在一起纳成的鞋底子,“打球赛跑不怕磨”的球鞋那是奢望,皮鞋只是听说过。

过新年都能添置一身新衣裳,而新衣裳实际上是自己没穿过的别人(城里人)的旧衣服,抑或是没有明显补丁的衣服,但那也美,“旧貌换新颜”嘛!

除了能吃到好吃的和穿新衣服之外,更重要的是一年里再也没有比这些天更热闹了。除夕这天先是磕头祭祖、到坟前给故去的先人焚烧纸钱、燃放鞭炮并告诉他们过新年了,晚辈们一切安好,天堂那好上哪去;再贴、贴窗花、贴年画把屋里屋外布置的红红火火,晚上一家人热热闹闹地一起吃年夜饭,七十年代盼着围在收音机前听曲艺专场,八十年代等在电视前面看春晚,这些都是每年雷打不动的事情。

初一早早起来,一家人按部就班地煮饺子、放炮、上供、拜神灵,祈祷老年人福如东海寿比南山、小孩学习进步多得奖状,保佑家庭幸福美满、人口平安,祈求六畜兴旺五谷丰登等事事遂心的'事情。礼佛仪式完毕,再给老人们有模有样的叩头,之后吃饺子,转圈大拜年。关系好的要拜,好上加好,大事小情互相帮衬;关系一般或有点矛盾的也要拜,借此机会化解矛盾,理顺关系、和睦乡邻,并表达最美好的祝愿、送去最温馨的祝福。

正月十五,这天吃了一年一次美味的元宵后,点起灯笼,互相欣赏、品评、追逐着到村口不易引起火灾的地方观看烟花燃放,那五颜六色的空中造型层出不穷、花样百出,那是从来没有走过神儿的时间,驻足凝神呐。

正月十六的“溜百病”是人们消灾祛病的一种古老的习俗,人们乐此不疲在街前街后溜来溜去,有说有笑。

小时候,大人们为了过新年,一收秋就开始了准备。不仅是吃的,还有文艺宣传。据说那时县里文化部门很重视这项工作,几乎每年正月十六组织各村在县城大街要亮相汇演并评比。各村的干部是卯着劲儿培养本村文艺骨干,提高他们参演水平,排练了各式各样的曲艺节目。当时的京剧样板戏风靡村落,什么《红灯记》、什么《智取威虎山》呢,男女老少多多少少依依呀呀都能哼上几段,尽管不那么专业,可没有人奚落你,好了热情鼓掌;不好,善意地一笑了之,大概因为荒腔走板的唱腔抒发了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热爱吧。武虎会、耍狮子、踩高跷、小车会、跑旱船等各种会在过新年前后走街串村相互交流、观摩,你方唱罢我登场的好戏应接不暇。排练、演出热闹一个冬季、一个正月,直至二月二“龙抬头”时节庄稼地里陆续有活儿了,“疯子们”才恋恋不舍地褪去,“傻子们”才带着年初的喜庆开始了一年的劳作。

那时一般人家从腊月二十三开始到正月十六,每天有基本固定的事情做,有条不紊,劳逸兼顾;每天都有做事的禁忌,可以做的和不能做的,彼此心照不宣,严格遵循。这种忙碌、祥和、虔诚把年味渲染的十足。

想起来,多少难忘画面在脑海中沉积、浮现。这是记忆中的年味。

近十多年过新年的物质味越来越浓,过新年的文化味却越来越淡。

新年无疑是中国人最大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但年俗正在以“风”的速度简化、退化,拜年由虔诚的对面和温情款款家书的文字祝福,变成了打电话、甚至只是一个群发短信顶替问候;QQ群中、微博中一句没有丁点儿自己真情实感的套话,打发了多少粉丝和鲜活的面容;在互联网上可以泡一天,却不愿到亲朋好友家中坐一会儿;一个电话把高档饭店的年夜饭大餐已早早搞定,满桌佳肴却不再那么美味,家庭气氛不再浓烈;照样添置新衣,但无论多漂亮的衣服,能带给我们的喜悦是那么有限。没有人再关注老百姓的过新年的文化感受,显贵们关注的重心转移到了位子、房子和票子和能带来这些向高端转化的人与事上。现在的年,除了象征性的祭祖、攀比性的聚会、有针对性的拉关系,纯耗费时间的打牌,恐怕唯一的文化味就剩下了春晚,不看春晚的也就还有春运——亿万人南北大迁移的现象让人想起来:奥,又该过新年了。人情日渐淡薄,关系日渐疏远。

我们的民俗年被“稀释”得几乎没有了原来的颜色和滋味,失去了这个节日固有的传统魅力。对于过新年再也没有了小时候那样地殷殷期待。

没有文化味的新年,也就没有了“年味”。

以前,很多时候吃喝穿住行都比不上现在,电视电话不普及,轿车、互联网更不用想,可人们每逢新年都显得喜气洋洋,也许就是过新年的传统习俗集中满足了人们对物质和文化的需求。

我以为,年味主要靠传统文化形式体现,它不单是传统观念,它不全是封建迷信,它也不总是繁文缛节,它可以“与时俱进”,但它的精髓——祥和、快乐、团圆、安康一定是主旋律呀。再现丰足的年味,在于鼓励人们对天、对地、对自然要有所敬畏、有所忌惮、有所祈盼,对民族的东西有所继承、有所发扬。

年味不应该淡下去了!

关于友谊变淡的作文【二】

生活越来越好了,而年味反而淡了,这的确是一个让人难以释怀的话题。过年原本是最为快乐和幸福的时刻,此刻却引发很多年轻人集体吐槽,年轻人集体怀旧小时候的过年情节,更有一小部分年轻人,因为没有勇气面对过年回家种种责难与拷问,成为“恐归族”。媒体调查80、90年轻一代对中国年的感情,结果显示年味随着年龄增长热度退减,昔日那个欢天喜地的中国年,已成一种耐人寻味的怀旧。

现在的年轻人为何打不起过年的精神,对过年越发没有了那种热烈的情趣与兴致?为何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物质享受也越发富足的今天,我们却对传统节日丢失了一种兴致勃勃的情怀?这个问题不只是关乎着大家过年能否开心,更关乎着以春节为代表的传统节日文化的继承与发扬。是谁抢走了我们童年对过年那种眷恋情愫,又是什么让年轻人过年不乐观,反而“压力山大”?

年味都去哪了,年味为啥淡了?很多理智且颇为成熟的人,会说那是因为我们长大了。是啊,因为长大了,我们肩头多了责任与使命,更添了烦恼与忧愁,儿时过年那种无忧无虑的天伦之乐,也就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慢慢消逝在成长之路上。

小时候,过年吃顿饺子,有新衣服穿,男孩放鞭炮,女孩头上插朵花,这些今天看来似乎再平凡不过,甚至老土的过年方式,就足以让过来人大发怀旧之情。而随着现代生活水平的提高,很多原来只有过年才会操办添置的东西,现在分分钟都能得到。孩子需要的东西家长可以随时去买回来;而成年人买新衣服更不是过年的“专利”,现在只需轻轻点下鼠标就能搞定;原来一年最重要的宴席“年夜饭”也可以在饭店订个套餐,免去油烟之苦……这些种种,让人们对过年没了期待,也迷茫着过年应该要干什么,“年味”慢慢变成了“乏味”。

一到过年,我们就会在网上发现很多吐槽,大家相互问候这过年还剩下啥,恍若只有对儿时的怀念。过年很累,压力很重。就业、买房、婚嫁,这每一个问题都是一种现实压力。当下,80后普遍成家立业,可依然有相当一部分群体“被剩下”,他们在大城市打拼,却难有归宿感,身份与房子是留在这个城市似乎难以逾越的短板,只好以牺牲青春来打拼未来。在80后情何以堪的时候,90后步后尘而来,就业压力与生活压力成为年轻人头顶望尘莫及的两座大山。

过年不是不愿意回家,很多人不敢回家,回家的成本足以让人生畏,更可怕的是不知如何面对亲友们那些不知所以然的问候。结婚了么?孩子有了么?在哪工作?收入还行吧?房子买了吗?这每一个问题似乎都量十足,难以招架。在社会压力普遍增加的同时,人们无暇对过年倾以太多的情感,年假顶多是难得休息几天。

传统节日中民俗文化逐步遗失,是年味越来越淡的另一个主要原因。过年赶大集变成了逛超市,过年燃放鞭炮如今成了一个纠结的话题,庙会文化已经很难吸引年轻人的眼球,很多小朋友已经说不出过年的来历,我们传统佳节却丢失了太多的文化底蕴和内涵。

我们从串门拜年到用电话拜年和传真拜年,后用电子邮件拜年,再用短信拜年,现在连短信也不用了,用微信;甚至我们连红包都不包了,而改用手机“支付宝红包”。是我们自己把自己的文化涣散了、消解了、搞乱了。春节的民俗被一个个地消除,以至于今天我们中国老百姓似乎已经不会过春节了。

年确实变了,以前的东西只剩下怀念,但是年的味道其实还在。有钱没钱都要回家过年,年就是回家的那份期盼。无论时代怎么发展,我们对家的眷恋、对年味的追寻,应该是所有中国人不变的情怀。

关于友谊变淡的作文【三】

有一种默契叫心有灵犀,有一种感觉叫妙不可言,有一种幸福叫与你相伴。这说的大概便是友谊吧!

我感谢这"默契"。当你在生活、学习中迷失了方向,迷茫中向着任意一点前进时,她却在前方等着你,这心灵的默契促使你与她相遇,重新找回了失去的自信。所以,我感谢这“默契”。

我享受这“感觉”。人生岂能一帆风顺?正如汪国真所说的,“人生从来不是只有辉煌。”当你碰钉子时,有她陪在你身边,不住地安慰你,一句句贴心的话语修复着你受伤的心灵。你一遍又一遍地向她诉说着委屈,她却是一次又一次地聆听。当你被荣誉、赞扬冲晕头脑,她却时时提醒你,千万不可自满得意,让你一回又一回地认识到了错误,从而躲过了自负后的惨痛教训。当她因一次小失误而被老师批评后,你是否忍不住上前安慰?看着她红红的眼眶,是否心中无限失落?这种感觉有酸也有甜,我享受这酸甜的感觉。

我向往这“幸福”。我希望能与她永远相随相伴,在与她嬉笑玩乐间,我感受到了友情,知道了除亲情之外的情感,我的生活因有了她而变得丰富充实,多姿多彩。

友谊像一朵带刺的玫瑰,而每一朵玫瑰却都会有刺,正因为它并不完美,与她相处才有滋有味,淌若剔掉这刺,便失去了对它应有的尊重。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2022 zuowencangku.com,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