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坚持或选择放弃初中作文(以坚持为主题的初中作文)

选择坚持或选择放弃初中作文(以坚持为主题的初中作文)

首页大全更新时间:2023-11-15 17:24:04
选择坚持或选择放弃初中作文(以坚持为主题的初中作文)

选择坚持或选择放弃初中作文【一】

读书,是现代人日常生活中必不可缺的一件事。古人云:“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最近,我也迷上了一本名为《学会选择,懂得放弃》的书。

这本书主要写了:人生需要放弃,放弃了无路可走的胡同,你就会有新的契机。不劳动而获得便宜则需要放弃,便宜的背后,往往隐藏着祸端。如果你的成功已到达顶峰,那么你更要放弃,激流勇退,给世人留下的是辉煌的记忆。放弃是一种智慧,放弃是一种豪气,放弃是真正意义的潇洒。

书中许许多多的故事令我受益匪浅,如其中的一篇:学会选择,懂得放弃。一定会有一些苦,一些痛,但是收获更多的是快乐和幸福!该执着的时候,就应该执着,该放弃的时候,就必须放弃。衡量清楚,才不会太过于委屈自己。苦苦追求不属于自己的东西,不但迷失了自己,也徒然耗费了自己的青春和精力,与其如此,我们不如先轻轻放下,反而会感到惬意无比。

我不禁联想到:少年时的我们都把所有的精力投入到了网络游戏中。我们不妨放下游戏,去努力学习,这样就可以把多一些的精力投入学习之中。少年时的我们憧憬着美好的未来,而未来就掌握在我们自己的手中。

拥有幸福的人生,建立美好的未来。都需要我们做出正确的选择,做出合理的放弃。只有这样,才能在适合自己的人生道路上创造出美好的未来!

选择坚持或选择放弃初中作文【二】

没有蓝天的深邃,可以选择白云的飘逸;没有大海的辽阔,可以选择小溪的幽雅;没有雄鹰的矫健,可以选择小鸟的无忧;没有原野的芬芳,可以选择小草的翠绿。只有学会放弃才能让你的人生之路走的更远。

风儿永远那么的柔和,花儿永远那么的.美丽,不经意间我发现一只刚刚学会飞翔的小白鸽闯入了我的心灵……

今天的雨来得有点突然,早晨,打开窗户想透透新鲜空气。“咦!那边好像有什么白白的东西在动?”我自言自语说。于是便好奇撑伞去探了个究竟。“呀?原来是一只小白鸽,雨水打湿了它的翅膀,看来它是飞不起来了。”于是,我伸手抓住了它,它没有挣扎。今天,我们初遇了。

第二天,我把小白鸽放进了一只笼子里,害怕它会逃走。昨天,我发现小白鸽的翅膀受伤了,我想应该给它包扎一下,让它恢复健康后再说吧!于是,我精心地照料着它。

第三天我捧着小白鸽,让它在我的掌心安安稳稳地伏着,它微微地低着头,带着一种无可奈何的失落感,似乎很不情愿被人逮住。我抚摸着小白鸽的头,突然感到它好可怜。被风雨蹂躏,又落入它们一向认为很残忍的人类手里。小白鸽经我的精心照料已恢复了健康,但我由于自私,还是不舍得把它放走。

已经过了五天了,我终于放走了它,让它去寻找自由和真情。因为我想起了鸟妈妈,它一定在找自己的小宝宝。白鸽是属于天空的,不属于人。我选择了放弃,我想:我做的是对的,也许现在小白鸽已经找到它的妈妈了,也许它正在阳光下欢快地飞翔……我衷心盼望小白鸽能早点找到自己的家。

这次我学会了放弃,虽然放弃了但我感到很快乐。我想,心灵的选择,也许不是最伟大的,但它却是真实的,就让我们在一次次的选择中洗涤我们的心灵,让它们放出永恒的光芒!

选择坚持或选择放弃初中作文【三】

人生处处需要选择,学会选择,才能找准人生方向,少走弯路。生活时时需要放弃,懂得放弃,才能轻装上阵,活出洒脱人生。学会选择,懂得放弃,是迈向成功和幸福人生的两大必修课。

本书对选择和放弃的内涵做了全面而深刻的诠释,帮助常常遭遇生活困境的人们掌握这门生存哲学,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现实中保持清醒的头脑,更直观、更理性地认识自己,认识社会,在漫长的人生旅程中正确选择,适时放弃,走好人生每一步棋,把握好自己的命运,早日实现成功。

几十年的人生旅途,会有山山水水,风风雨雨, 有所得也必然有所失,我们只有学会选择,懂得放弃 ,才能拥有一份成熟,才会活得 坦然 轻松。

作者滕龙江用简洁洗 练、生动晓畅的语言,将人生中的每一个关键节点都 详细展开来讲解。告诉读者如何在命运的十字路口进 行睿智的选择,如何在浮躁喧嚣的生活中作出明智的 放弃,终找准自己的人生位置,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 路,在生命的天空里划出一条优美的弧线。

人生是一次次选择和放弃的历程。不会选择,人生走尽弯路;不懂放弃,生活举步维艰。

人生需要选择,生活需要放弃。在选择中放弃,在放弃中选择。选择,是量力而行的睿智和远见。放弃,是顾全大局的果敢和胆识。学会选择,成就人生的大格局。懂得放弃,提升生活的大境界。

学会选择,生命舞台越来越精彩。懂得放弃,人生之路越走越宽。

一念放下,万般自在,看淡人生,善待自己,学会选择,懂得放弃!天晴也好,下雨也罢,境由心生,学会欣赏。欣赏阳光,便是温暖,欣赏雨露,亦能滋润心田。事无好坏,只看你如何对待。心若光明,黑暗又如何,心若晴天,下雨又如何。

看破是理,放下是事。

人生需要选择,也需要放弃,在选择中放弃,在放弃中选择,人生就是一次次选择和放弃的历程。学会选择,才能创造出精彩迭出的人生。懂得放弃,才能获得心灵的大自由、领略生活的大机趣。

美国诗人弗洛斯特说:“林中有两条小路,你选择了其中的一条,就会看到不同的风景。”

正确的选择,恰如路标,让你避开绊倒你的石头或木桩,让你找到一条充满花香的小径。

在人生的旅途中,没有一步登天的魔毯,你的双脚必须坚实地踏在土地上,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学会选择,可使自己少走弯路,避免重蹈覆辙;学会选择,可使自己的人生之路越来越宽,不断向前延展;学会选择,可使自己的人生多彩而充满喜悦。

人生处处需要选择,学会选择,才能找准人生方向,少走弯路 。生活时时需要放弃,懂得放弃,才能轻装上阵,活出洒脱人生……人生确实如此!

生活中,常有不好的境遇不期而至,让我们防不胜防,这时我们更要学会放弃。放弃焦躁的心理,安然地等待生活的转机;放弃昨日的悲伤,拥抱明天的幸福;放弃无谓的执着,迎来生活的新生。

生活的旅途常常会有挫折,会有苦难,这时候需要一种心态——放弃。人,必须懂得及时放弃,放弃那些看似最有利可图却不能令人再进步的东西;人,必须鼓起勇气,不断舍弃,才能开创出生命的另一高峰。

选择比努力更重要,选择是一门学问,放弃更是一门学问。其实选择的同时就是在放弃,但放弃有时候真的是很痛苦的,但是人生如棋,落子无悔,既然选择了放弃了,就没有必要再选择痛苦,再去后悔。笑对今天,坦然过去,无惧将来。

人生,因选择而精彩,因放弃而辉煌。生活,因选择而多姿,因放弃而明朗。

选择坚持或选择放弃初中作文【四】

属于你的终究是你的,不属于你的费尽力气也拿不到——题记

朋友,你是否想做成一件事而最后还是一无所获;朋友,你是否想得到一个人而换来的却是泪珠。我告诉你,放弃吧,也许放弃也是一种方法,一种获得。

树上有一个很诱人的苹果熟了。因为太高,踮起脚都够不着,只好搬来木梯,就在我伸手欲摘的一瞬,苹果突然脱枝而落,摔在地上,“啪——”,成了一团果泥。

如果这时我们放弃对这个苹果的怜悯,而去摘另一个,不也会有收获吗?在人生的大风浪中,我们要常常学船长的样子,在狂风暴雨之下把笨重的货物扔掉,以减轻船的重量。那些所谓滴,不属于我们,而我们又何必去强求。

蚂蚁遇火时,他们会迅速裹成一个团,放弃最外一层的蚂蚁,从而使得更多的蚂蚁逃生;斑羚遇险时,他们快速分为两列,一老一少,他们放弃了老一代的生命,在悬崖边筑起一道生命桥,从而安全的使少一辈逃生。

我曾经听过这样一个故事。夏天的傍晚,有一美丽的少妇投河自尽,被正在河中划船的白胡子艄公救起。艄公问:“你年轻轻,为何寻短见?”“我结婚才两年,丈夫就遗弃了我,接着孩子又病了。您说我活着还有什么乐趣?”艄公听了沉吟有顷。说:“两年前,你是怎样过日子的?”少妇说:“那时我自由自在,无忧无虑呀……”“那时你有丈夫和孩子吗?”“没有”“那么你不过是被命运之船送回到两年前去。现在你又自由自在无忧无虑了。请上岸去吧……”

当人生的理想和追求不能实现时,不妨换个角度来看待人生。换个角度,便会产生另一种哲学,另一种处事观。

选择坚持或选择放弃初中作文【五】

我曾听过这样一个故事,一只蜜蜂送了一壶蜜给天神,天神很高兴,答应送蜜蜂一个礼物,蜜蜂选择了能蛰人的毒针,天神答应了,但蜜蜂刺了人之后,生命也随之结束。

智者曾说过“两弊相衡取其轻,两利相权取其重。”那么,如果蜜蜂懂得了智慧的选择,我觉得,它在慎重考虑后一定会选择自己的生命。但是,如果它学会了放弃呢?蜜蜂如果学会放弃自己本不该得到的东西,选择了一个合情合理的愿望,那么它即会收获了实现愿望后的愉悦,同时又能保全生命,这样的.结果,难道不好吗?

其实,在现实生活中也发生过类似的事情:在春运期间,有一位大学生捡到了一个钱包,里面有一万元现金还有几张信用卡,他有些紧张,有些害怕地将钱包捡起来,拿回了家。在思考了一个晚上后,他终于战胜了心底中的阴暗面,最终将钱包送到了警察局。这位大学生放弃了令人眼热的金钱,但是,他却选择了安心、选择了静心,这就是一种智慧的选择。虽然他将钱还了回去,但在以后的生活中,他却会得到远超一万元的回报。他可以问心无愧地做人,可以安静地生活,不为自己过往的阴暗而倍受煎熬。

“鱼我所欲也,熊掌以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鱼而取熊掌者也。这个事件说的不就是这个道理吗?有所为有所不为,有所得必有所失。”也许,我们更多的时候,执着于鱼,执着于有所得,有所为,只看到选择放弃时的失落与痛苦而忘记了假如我们不放弃鱼,就会面临更大的失去熊掌的痛苦。人生亦是如此,只有选择适当的放弃,才会有更多的收获。

人生如戏,每个人都是自己生命的唯一导演,学会选择,学会放弃,才会经营出一个成功的人生。“宠辱不惊,闲看亭前花落;去留随意,漫随天际云卷云舒。”学会选择学会放弃,才会拥有海阔天空的境界。

选择坚持或选择放弃初中作文【六】

人要回到人自身,回到本真的家园,这个目标不是科学理性能够实现的,重返家园只有诗歌才能靠近。海德格尔用了“靠近”而不是用“抵达”进行描述,也就是表明永远都处于“在途中”的状态。叶世斌的诗集也叫《在途中》,这本诗集站在存在主义的哲学起点上,以诗歌的方式对人的存在方式及存在的可能性意义进行了一次个人化的追问与探索,并完成了由存在主义到人道主义诗性哲学的嬗变,从而确立了一种不愿放弃终极的诗歌品质。

海德格尔把诗人看成是“人和神之间的使者”,站在人和神之间的诗人,虽然看不到神,但能看到天空,诗歌是对天的仰望,在仰望中捕捉到了神的信息,概括地说来,由于诗是以个人化而非公众化的情感体验领悟着生存赋予人的痛苦、欢乐、收获、幻灭、光荣、耻辱等种种事实,由于诗的“非他人化”、“反推理性”、“拒绝真理过滤”,是一种真实可靠的吟咏,因而聆听到了神的声音,感悟到了神的喻示,呈现了本真的存在。康德认为人的隐藏的判断力是超越纯粹理性和实验理性之后的审美和艺术经验,海德格尔的进一步总结认为就是诗。所以真正的“诗性”就是一种“神性”。

叶世斌的诗集《在途中》对生命、人格、尊严、价值、意义的追问和探索与存在主义哲学最先形成的是内在结构上的对称,这不是诗人选择的结果,而是精神上的默契。诗中的悬空、无根、沦陷、沉没、失踪、幻灭的意象密集地埋伏在稿纸上,反复引爆,开山凿石般地炸开前行的路。叶世斌“在途中”不只是为了抵达,而且是在途中不断寻找“路途”,在途中的自我批判、反省、救赎中一路跋涉,最终立足于人道主义的城垛上眺望家园和神的居所。

人之“在世”是因为“站出了自身”,“站出了自身”就是站出了动物性生存,于是就有了时间和空间的选择,就有了意义和终极的要求,这是人的自由,也是人的灾难。人之“在世”的方式注定了人必须面对两种存在可能:一个是本真的存在,一个是非本真的存在。然而人在本真和非本真的夹缝中却被剥夺了选择权,人的悲剧就在于你根本就不能超越力量强大的非本真生存,比如公众意志、日常行为、传统方式、流行观念是根本不让你超越的,而且是集体认同的真理。所以“此在”的人把“自己”交给了别人,把自己交给了“日常”,自己不再是自己,日常的自己是假冒的自己,是名誉的自己,海德格尔称做“日常自己”,或“他人化”的自己,一个很简单的例子,买衣服逛商场并不是逛自己,而是逛别人能够接受的自己,说话做事的合理性是别人认为的合理性,而不是你自己的合理性,所以诗人为什么要眺望童年、湎怀丢失的时光与风景,因为那里保留着没有异化没有被分裂的本真,那里有着神性的光辉。

叶世斌的《在途中》与前两部诗集《门神》和《倾听与言说》有了很大的不同。高强度的情感爆发力和尖锐的感觉穿透力是叶世斌诗歌最显著的特质,而其诗歌的视点前后却有着明显的差异,前期的诗歌气质中流敞着尼采、叔本华的脉,用焦虑、绝望的内心体验着荒诞和荒谬的存在如何将“自己”挤压、异化、分裂,是由内向外的透视和撕裂,是内心演绎的存在,更多是臆想、放大、虚拟的存在;而《在途中》的相当一部分诗中,虽继续坚持着早期既有的对生命、对存在的性质认定,而视点却转换成由外向内的递进,即由客体的事实引发内心的自省与审判,“由我而事物”到“由事物而我”,这种转变在诗歌形式层面上几乎很难看出来,但它在另一个意义上昭示了诗人和诗歌更逼近形而下的存在,更强化了内心的质感和体验的具象,通俗地说,是具体的生活在诗歌中下沉,而不是用诗歌发酵一种臆想的生活。这样阐释是要说明叶世斌的《在途中》与荷尔德林的《归家》是完全不一样的,一个是诗歌的哲学,一个是哲学的诗歌。从阅读对诗的期待来说,人们愿意读到诗歌中的哲学,而不愿意读到哲学中的诗歌。

诗歌的本质是抒情,诗歌抒情的高贵性在于高端体验中翻译了不可言说的生存真相,唯有诗才能逼近本真的生命,这是诗人骄傲的根据所在。在全面技术化和物质化的时代,人被挤压到存在的边缘,人注解着物的存在,物是人的尺度,物本主义消解了人本主义,就像《鸽子一直传输和跟踪我》一样,物化了的手机屏上的“鸽子由来已久/一直传输跟踪我/悉知我的快乐,愤怒,恐惧/和鲜为人知的秘密”,“我不时地望着它,感到惶惶不可终日”,不只是传输和跟踪,还有隐形的警告和随时发生的出卖。在《我是一个被雷击的人》中,“我”已被电控制了全部的行为,电成了另一种生存液,“电流,这个世界和我的液/输入我的每个细胞,纠缠/和捆缚我。”叶世斌以诗阐释了“人被物控制和制造”的悖反与荒谬,在人们集体被物征服之后,人们已经失去了对自身的认知能力,不知道人实际上已成了“电源”的目的,人成了电源使用价值的一个目标,潜伏在我们生活中的科技意志一天天地在瓦解我们自身的意义,删除人的本真的天性,电源接通的时候,“现代物质温暖和照耀着我们/如同这个夜晚,被白炽灯/和取暖器瓦解,构建/生活对我们的改变。”“我们迎着光亮,成为/夜晚的一种温度”,那么我们的温度在哪里呢?叶世斌以诗歌隐喻和象征的叙事体验呈现了人的下沉和主体的失踪,不谋而合了存在主义哲学中“人是有待被制造的人料”这一颠覆性的人的定义。人被逐渐纳入到科技体系内,科技的力量就重新塑造了人,人的自然性(本真性)遭遇了根本上的破坏,人异化成了物的零件。叶世斌有不少诗歌揭示了这种混淆和异化以及目的的被篡改,《花摊》一诗中,“这些争相购花的人/早已被花朵收购”,在不停追问与领悟中的诗人,极其准确地为当下的人进行了定位,这就是“客居”,当“自己”和“本真”消失的时候,人与“在世”的关系就是租赁关系,《城市和宾馆大厅的一盆竹子》中我和这个城市以及一盆竹子都是这个世界的客居者,是租赁在这块有限土地上的客居者,这里不是对生存形态的一种探究,而是对生存事实的确认。没有家园而在途中,没有本真而被悬空,所以城市、我、竹子“盘根错节/被堂皇的钢铁和水泥笼罩/被客居的虚伪和倦怠伤害”。正如《我不知道所有的租金是否偿还》中所说的,“租赁的事物令人疑心/所有成果变得沉重而残忍”,当生命和生活的全部过程建立在一种租借程序中时,“客居的虚伪把我熄灭”就是不可避免的。

“异化”之后人的存在状态表现为“客居”和“租赁”,“客居”、“租赁”下的是本真生存的“虚悬”和“失踪”,《手执火把的人》无法照亮夜晚,只能照见黑暗,“手执火把的人/被自己举着”,却“无法执掌/自己。风在火焰上摇摆/给他火势,那就是他忽然/被吹熄,或被火卷走的时候”,手执火把的`姿势成为一种虚悬和危险,就像《坐在院子里的女人》,与椅子、桂花、阳光甚至院子毫不相干,人在失去本真后成为院子里的被抽象出来的符号,亦如高天《流云》,“天空回到它的本义/还有什么比流云更缺乏根据/这悲壮的一刻不停的流云呵/匆促的无可挽回的流云/不是一场风鞭子似的/跟在它的后面,而是隐蔽在/天空深处的虚无,那永恒的/虚无驱赶着它们!已来的/未来的都将带着我们的/泪光,赶向虚无”。《找不到落点的蜻蜓一直飘着》中,蜻蜓触碰的都是“不踏实的事物”,“三十个夏天/过去,池塘和垂柳都已/枯。那只张着翅膀的/蜻蜓,找不到落点。”没有“落点”的“虚悬”是追求终极和还原本真全面失败后的人类的共同的隐喻。现代物质挤压下的“无根”性是人类的集体困境,病毒一样的四处漫延。存在主义哲学在尼采和叔本华那里是极其悲观的,叔本华把人生过程看成是一次自的慢动作演示,叶世斌的诗歌在另一个层面上将“自”与“他”纠缠着解释和体验异化与分裂所造成的生存伤害,所以他的诗中反复出现“活埋”的意象。在一首《这条临时的即将的闪电》的诗中,“摇摆的槐花,宿命的槐花/一生完成一次下落一生都在/一刻不停一去不回地抵达”,人的一生就是一次一去不回的抵达,所有的美丽与喧哗都是瞬间的闪电,如同亡不可替代一样。在叶世斌早期的诗中,他计较着精神和灵魂失踪后的“敌人”和“对手”,并表现出了不瞑目的愤怒与抗议,而《在途中》的存在体验虽然有着类似的哲学背景,却在诗的形态上已经表现为沧桑际遇后的从容和淡定,并且冷静地审视着一种不动声色的压迫与窒息,在《平静和亮得看不见的玻璃》、《这个夏天被堵得严严实实》等诗中已经表现出了诗人强大的承受力和直面的勇气。这一系列诗中,诗人的表达与言说不是为了算账,而是为了领悟。诗的境界明显得到了强力提升。诗歌之于哲学正在于体验和领悟,是体验领悟后的呈现,而不是实证。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诗性。应该说,《在途中》更逼近诗性的哲学,而不是定义的哲学。

人最难解决的就是孤独,人本来就是孤独的个体,在罪过与信仰,绝望与激情,生存与亡,教堂和墓地之间,人的最大的孤独在于精神的孤独,心灵的孤独,那就是“失踪”与“虚悬”后的无话可说与无处可说,即丧家之犬的事实。存在哲学之父克尔凯郭尔在《恐惧与颤栗》一书告诉人们,并不是所有的孤独和绝望都有力量决定着你视线的方向,重要的是在路上你将何为。二十世纪神学家卡尔。巴尔特说“人类被拯救的时刻是这一时刻,只有被逼到悬崖上走投无路不得不跳下无底的深渊,这瞬间他才获得了拯救,上帝托住了他。”叶世斌《在途中》一直顽强地表现出拯救的愿望与意志,因为他知道一个诗人真正的精神破产是在绝望中放弃自我拯救。上帝拯救的是那些一路餐风露宿风雨兼程的朝圣者。

存在的失真造成了距离神圣越来越远,表现在《我们因为看不清自己而美丽》这首诗中是人与雾的关系,世界是一个迷惘无边的雾境,“历史和未来,所有的事物/被雾裹着。一部分文字/拂去雾,把我们带进/更深的雾里。我们的目光/被雾围困,目光敏锐而收缩”,雾里事实是不可翻译和言说的事实,是接近了最本真的事实,用诗来表达就是“美丽”的事实。日常的生存被公众理性、传统世俗、集体规则反复过滤和篡改,这使我们遗忘了自身的由来和出处,“因为什么,我把/绝世的真情/谋?遗忘抽象着往昔/橡皮一样慢慢擦去/疼痛,罪恶和灾难”(《遗忘是一种精神还是一种能力》)遗忘的过程是失真的过程,也是自的过程,诗人不能容忍底线失守,于是自省、自审、自救就成了叶世斌诗歌的重要方向。

“走近上帝的是/是哪一种鞋码?它怎样/错开车辆,蚁虫和自己”(《父亲和我正陷在途中》),面对这不可救药的生存事实,叶世斌以诗的方式表达着找回本真,重返家园的努力。这是一次蜕化变质后的出发,是一次诗性哲学的转向。叶世斌以宗教的情怀,以人道主义的立场,开始了他的灵魂救亡的诗歌之旅,用笃定、沉稳的视角反省人被异化的灾情,以一种强烈的忏悔与救赎的态度表示了自己被异化分裂的苦痛,以及必须承担的责任。“自我”本真的丧失,除了物质和世俗力量的摧残,人自身的妥协甚至是合作加快了灵魂异化与精神分裂的速度和效率,《在生命形态的完成》中石头被塑造和雕凿的过程,就是石头被异已化的过程,“我就是一条河豚,以毒性?和自虐为生,不可救药”(《自虐的河豚》),人在很多时候,是靠繁衍毒素为生的,而不是靠信仰和神圣活着的,比如以毒攻毒,以恶制恶,以还,以牙还牙,仇恨和敌意是一种思维方式,也是一种精神质地,这使得人不仅自己远离了神圣,而且还制造了“在世”的焦虑与恐惧。物化的世界里,我们不仅对神是有罪的,对自己也是有罪的。叶世斌诗中以“故居”的意象表达了原初纯净的家园,表达了失落和丢失“故居”的愧悔,那不只是追忆,而是在追忆中的精神重返。“故居”保留着岁月的真相,“故居的石阶知道我的鞋码/不知道我出门后的走向”,出门后的人注定了像兔子一样穿行,焦虑、恐惧、紧张、分裂、异化不属于故居台阶上的“我们”,我们努力地与这个虚假的世界进行合作,同台表演,当我们被雕塑成形的时候,那就是本真之我的“活埋”。叶世斌当意识到客居在世的时候,便无法宽恕自己的合作和自我出卖,于是他痛心疾首地反省自己。“一些丧失把我们变成神/正如一些获得把我们变成鬼”,“我们获得很多,是因为失去更多”,在《这是木鱼》的声音中,诗人开始忏悔,“我的一生多少罪孽/如同我的心里多少泪泣/垂直的雷霆在我耳际沉默/我连自己的哭声都无法听见”,如同一只焦虑的兔子,“多少年,我面不改色/在心里流汗,在原地逃窜/偷取的自由到底多大面积/是否一片蓖叶就能覆盖我的安全”,(《穿行的兔子如同黄昏的一根白发》),诗人在忏悔与自审中决绝而坦诚,公开承认“我的命运人迹罕至”。在巨大的孤独和遥遥无期的途中,诗人内心压抑着一场揪心的泪水,如芭蕉上的雨,足以使整个夜晚泪流满面,而在归家的途中,不必倾诉与宣泄,重要的是内心修炼与皈依,修炼神性,皈依神圣,那样才会让内心安静详和。在第二辑《必须有个地方让我长跪不起》中,诗人的宗教情结和人道主义理想旗帜鲜明,并成为《在途中》诗性哲学的终点。这一辑中对生命的关怀、对脆弱的悲悯、对亡的宽容、对亲情的珍惜,都已经超越了世俗层面的形而下的情感,而上升为一种博大的人生态度和哲学立场,《千佛洞》、《济南的佛》、《这是木鱼》、《必须有个地方让我长跪不起》是《在途中》真正能够打动人、震撼人的诗作,诗人的忏悔、悲悯、拯救、普渡众生的情感虔诚而洁净,毫无杂质,只有聆听了神的声音,才会有与神交流的可能,这不是权力,而是心力。“我跪拜而来,满含泪水/佛呵,我的心早已千刀万剐/我的一生罪孽无数。请将绝世的/磨难累赐于我以至万劫不复/但我的祈祷声声啼:请你饶恕”(《济南的佛》),“香炷的火向下走,接近/人间。香炷的烟向上升/指向天堂。我的手抓住他的/体香,一次次被灼痛”,“必须有个地方让我低着头/长跪不起。这就是为什么/我随烟升起,在天外/把人世的真相撕破/一生跋山涉水,拯救救星/当我满含热泪,我知道/我救回了苦难和慈悲/我坐在天堂最后一级台阶上/瞑目悔悟,像在瞌睡”(《必须有个地方让我长跪不起》),至此诗人已经完成了他对人生、对生命、对意义的最后的领悟与体验。在“救我”和“救世”的双重理想中抵达到了人道主义中心高地。

保罗蒂利希说,“人对宗教的追求并非出自天性,一开始出自于困境,追求宗教信仰的前提是人生的无意义”,叶世斌的诗性哲学并不奔向宗教神学,而是弥漫着宗教情结,真正构成叶世斌诗性哲学基础的证据是,诗人从没有停止过意义追问和终极梦想。存在主义哲学是他的追问与思索的精神视点,更多的具有方法论上的意义;真正契合叶世斌精神内核的是人道主义诗性哲学,悲悯、恻隐、忏悔、赎罪的精神指向直接抵达其诗歌的核心价值区域。即使诗歌呈现出的是“救世”的徒劳,但灵魂“自救”的愿望最起码在诗歌中表达或实现了,况且诗人一直还在途中,一生的努力和修炼足以使本真的家园越来越近。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2022 zuowencangku.com,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