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千年以后的作文(一千年以后作文600字)

一千年以后的作文(一千年以后作文600字)

首页话题更新时间:2024-02-27 08:17:18
一千年以后的作文(一千年以后作文600字)

一千年以后的作文【一】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这可能是每个中国孩子正式的或非正式的学习历史的第一课,尽管那时候并不理解何为文明,老师或父母总会要求我们记住这句话,同时还要记住古巴比伦、古印度、古埃及这些看似不相关的词语,同样也理解不了这些国家在哪里、有着怎样的文明,只是记了这么一个概念,随着我们慢慢长大,这个概念就牢牢地长在我们的意识之中,很少有人去怀疑和论证,如果不是做学问,也很少有人再去深入研究。就这样这句话变成了我们的一个基本常识。

在信息化空前发达的当代,提及文明古国,我想大多数人头脑之中首先出现的是城邦式的政治文明,极度繁荣的文化艺术,很容易联想到亚里士多德、维纳斯、奥林匹亚、金字塔、空中花园、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比照我们的历史,很容易想到这些人物和情景,或许来源于我们对三皇五帝、孔孟、万里长城、兵马俑的熟识,这样的联想看上去是多么的顺其自然、合乎情理,进而联想到当代,可能很多人觉得这些文明古国发展到今天更是政治民主、经济发达、文化繁荣的现代化国家,比中国的方方面面都更加进步。

然而,当我们认真读完《千年一叹》,跟着余秋雨老师从古希腊文明遗迹开始,到古埃及文明遗迹,到古巴比伦文明遗迹,再到印度文明遗迹,最终从喜马拉雅山南麓回到中国,我们就会改变很多伴随我们很久的一些关于世界文明的认识,改变我们对中华文明的认识,让我们重新去思考很多问题。

这一路上那么多古文明的发祥地,没有例外,都已衰落,当我们看见这一路的战火、戮、贫穷、混乱,我们会感叹文明的脆弱,那些反复出现在历史书上,出现在我们生活中的地名,与如今的现实形成了可怕的分裂,那些虽然断残却依然雄伟的'遗迹与当代的荒凉形成了强烈的对照。面对这样的一系列问题,我们无疑会感到我们的生命微若草芥。同时,路上遇到的杜月笙的女儿女婿蒯先生一家、探访法显、玄奘取经的讲学的遗址、外国人对中国茶、中国文化的热爱,我们无疑会感到民族文化的魅力,会感到中华文明的磅礴与伟大。

在当代中国长大的人,每天接受的中华文明的洗礼,每天感受着国家和社会的进步,对于身边的一切都觉得理所应当,甚至还经常抱怨和斥责,为什么我们伟大的文明古国发展到今天会那么落后,以至于被仅有几百年历史的西方国家超越那么多;也会抱怨我们的国家、社会还存在着食品安全、贪腐、环境等等问题;会嘲笑我们花了几千年时间走了这条路,为什么不走另外一条路;我们的国家在沧海横流中保住了一份家业、一份名誉、一份尊严,我们常常轻率地说,保住这些干什么。当下的中国是一个变革的时代,也是一个多元的时代,允许人们有不同的声音,允许多元的价值取向。国际国内政治经济文化的融合从来没有像今天这么深入,我们常常将这种形态归结于西方的自由民主、尊重人权,归结于开放包容,其实,这些都不是主要原因,最主要的影响,应该是我们的文化传承。

认真对比这些文明古国的发展历史,包括当代的政治经济局势,当其他文明衰落的时候,中华文明能够一脉相承,并发扬光大,能够达到今天的开放包容、相互尊重、摒弃纠葛,敢于站出来说我们要建立一个世界命运共同体,溯其根源,我想应该归功于我们的传统文化。对比其他文明古国,当一个民族在政治上被另一个民族征服,其文化就逐步衰落了,时间久了就慢慢衰落了。再来看我们的中华文化,历史上无论被哪个民族统治,最终在文化上都征服了这些所谓的统治者,我们的中华文化一直居于核心地位。正如书中所言,中华文化在最高层面上是一种做减法的文化,是一种向往简单和自然的文化,正是这个本质,使它节省了很多靡费,保存了生命。

每一个文明的兴衰,其文化都起了重要的作用,中华文明今天的繁荣,也仍然没有脱离我们的传统文化,甚至我们每一次的斥责和抱怨背后都隐藏着对国家和民族美好的向往,正是因为这些对美好的向往关乎了国家的方向。

一千年以后的作文【二】

最近读了一本余秋雨的书《千年一叹》,感触颇深,由此写下了一些感想,以抒发我的感受。

余秋雨的文章,我一向比较喜欢,余秋雨文风简朴,文底深厚,看他的书,往往能在不经意中给人以某种心灵的震撼。《文化苦旅》、《霜冷长河》、《山居笔记》等,这些书讲述的内容不同,但都是富有生活的内容,有有肉,从中我们可以了解到作者的经历,生活态度,以及对一些问题的独特的观点,总能让人学到不少有益的东西。我认为在我读过的这些书中,《千年一叹》是比较有特色的一本。

《千年一叹》是一本日记,记录了作者在千年之交,跋涉四万公里,寻找人类古代文明的经历,给我的感觉是苦中带甜。本书采用游记的形式,但给人的感觉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日记,在读书的同时,本书时时给读者传递这样一些问题,希腊、埃及、约旦、印度等古国都曾经有过辉煌的古文明,从辉煌到势微,从势微到衰败,到没落,而我们中华文明却避免了整体性的衰落,如何保持中华文明的延续,发展,我们读者对此应持有何种观点,我们读者应该如何去面对等等。

从作者的这些经历中,我们可以看出创造文明的是人类,毁灭文明的也是人类。其实,甚至在人类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在很多地方,人们正在毁灭自己创造的文明,例如,在中东,在印度,以及在阿富汗等地人们还在互相厮。我们在作者游历文明古国的过程中可以看出,文明的毁灭往往伴随着腥的战争。为了保证人类文明的健康发展,和平是我们需要的,战争是我们应该唾弃的。所以我们应该争取和平反对战争,这是我们应该持有的观点。

作者在游历各国,回到祖国后真真切切表现出的爱国的感觉同样令我感动,这是作者发自内心的爱国精神的体现,同时也震动了读者内心爱国的琴弦。我深深为自己作为一个中国人而感到骄傲,为中华文明感到骄傲。作者也提醒了我们这样一个责任:为中华文明的发扬光大而努力奋斗。

针对于作者在这本书中提到的有关于人类文明的问题,看起来与我们个人没有太大的关系,其实不然,作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一员,我们有义务去尽自己的力量去为中华文明的延续,发展而努力。而真正把这些义务落到实处,就需要我们认真去学习、工作,去为这些“大”问题尽力贡献自己的“小”努力。

在阅读本书的过程中,作者给读者展示了一个广阔的天地,开阔了我们的视野,在生活和游历的细节中展示了人性的魅力。从而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我们需要开拓自己的视野,因为世界是精彩的,同时也要珍惜我们所拥有的,因为我们拥有的是宝贵的。我们的人生相对于人类的发展是短暂的,有些人在历史的长河中已经消失,而有些人却留下了痕迹,过了相当长一段时间以后,我们现在的经历可能会很快被淹没,后人可能不在会记起我们,但我们的确应该为后人留下些什么,让我们的人生更有意义。无论在学习中还是在工作中,我们都应该珍惜,应该努力,无论后人是否能记得我们,我们都将为自己骄傲。也希望我们的子孙后代永远为自己是炎黄子孙而骄傲。

《千年一叹》是一本值得一读的好书,粗看它是作者游历多国的日记,但在深层次它不仅能够带给我们一个多姿多彩的世界,同时也带给我们更深层次的思考,促使我们对自己进行反思。读完本书后,我感到受益菲浅,有感而发,写下了这篇短文。

历史,每每想起,总会有一种挥之不去的沧桑感。多少个王朝,多少个轮回,反反复复,滚滚而来。面对历史的潮流,我一时间竟手足无措。

千年走一回,却有阵叹息传来。轻轻的,缓缓的,从那遥远的爱琴海面传来,从法老的金字塔中传来,从那两河流域茂密的芦苇丛中传来,也从那恒河畔边传来。是谁?是谁的悲叹?哲人,法老,佛祖?亦或是他们的民族与灵魂?当辉煌已成了寂寞,当神庙已经破残,当人们已经开始了遗忘,那阵叹息也只成了无奈。

一千年以后的作文【三】

你们好吗?

我是生活在三千年前的地球人。我无法想象三千年后地球的样子,就像你们也只能用猜测去触摸感知我们现在的生活一样。三千年后,地球还好吗?你们还好吗?

21世纪初的地球,还有着鸟语花香,天空,还有着一片一片的蔚蓝。不知道三千年后的你们,有着怎样的环境。今天,人类已经登上了外太空,迈出了探索外太空的脚步。或许,3000年后,太空漫步对于你们来说,平常得好像一次周末的郊游。是啊,人类在不断地进步。也许你们找到了更好的生存空间。可是,地球还好吗?

未来人,请你告诉我,地球还好吗?我想知道,在我们这个时代,已经开始恶化的地球生态环境,是不是已经恢复了原来的美丽?可是,那些和我们一起生活了许多年的伙伴,正在一个个从视野中消失。五分之一的淡水鱼已经绝种;很多的鸟类在我们这个世界上的现存数量已经变成了个位数;还有美丽的夏威夷蜗牛,大概你们不曾见过它们的样子。世界环境保护协会说,50年内,世界上将有接近半数的生物面临绝种危机。现在的生物物种,还有5000多万种,我想知道,3000年后的地球是个什么样子,会不会单调到只剩下人类?也许不会的,我希望不会的'。你们会把环境保护好的,因为那是我们的家。

未来人,请你告诉我,地球上还有战争吗?当炮火轰炸后的荒凉景象出现在我的眼前,当人们沉浸在失去亲人的痛苦中时,我多想让战争绝迹。3000年后的地球,还有战争吗?一定不会有了,因为我们是一家人,我们会是和平的。我们不会再忍心伤害我们的地球。也许你们,已经做到了和平,请保护好地球,她禁不起炮火的折腾。

未来人,请你告诉我,你们是否快乐?21世纪初的科学家,已经找到控制人类产生快乐的神经。他们可以利用电流使人类产生快乐的感觉。我想,3000年后的人类,该不会只用物理化学的方法产生快乐吧?所以,未来人,请你告诉我,你们是否快乐?我希望你们也可以像我们现在一样,可以每天都开心地笑。而不是只用电脑传输线进行一切的交流。

好了,未来人,我祝愿你们的家园是美丽的、和平的、快乐的,也祝愿你们可以每天都幸福快乐地生活着。

祝地球永远美丽!

21世纪初的地球人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2022 zuowencangku.com,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