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阳文化园游记600字作文(游桂阳文化园作文400字范文)

桂阳文化园游记600字作文(游桂阳文化园作文400字范文)

首页写景更新时间:2023-11-29 22:16:12
桂阳文化园游记600字作文(游桂阳文化园作文400字范文)

桂阳文化园游记600字作文【一】

桂阳为中原文化与岭南文化汇聚交融之地。由于蜀汉移民、东南移民的迁入,这里成为多种文化交汇之地,形成了桂阳独特的地域文化,享有"楚南名区、汉初古郡"的美誉,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湘昆"的发祥地,也是三国经典故事"赵子龙计取桂阳"的发生地。湘剧《赵子龙计取桂阳》就是根据《三国演义》52回"赵子龙计取桂阳"和《三国志·赵云传》及在桂阳广为流传的赵子龙有关民间传说创作编写的。讲述赵云奉命征讨桂阳,在面对天灾干旱、缺水无粮、百姓遭殃、生存困难和桂阳太守赵范为守城池百般诡计、设置层层障碍的困境时,赵云心怀仁爱,以民生为计,不兴戮从而获得民心,巧妙化解各种危机,最终挖井修渠引水赈灾,大情大义受到百姓爱戴,也让赵范心悦诚服,成功取得桂阳的曲折故事。

清代戏曲作家李渔曾经说过:"时势迁移,人心非旧",因而"一代有一代之传奇".面对一个流传了千年,大家耳熟能详的故事,如何写出新意,写出时代感和地域感?如何写出具有符合现代人审美需求、具有现代审美意识的戏剧?二位本土剧作家龚孝雄、许贤志相互商量、思谋良久定下剧本基调:首先是回归戏剧本源,立足剧种特色。衡阳湘剧的表演艺术特征主要有三种表演风格,一是昆腔戏动作细腻、舞蹈性强。二是高腔戏动作古朴,泥土气息浓,唱、念多。三是弹腔戏动作规范化程度高,多用程式,大段板式变化的唱腔刻划人物。

艺术本体特征是剧种生存、发展的核心和优势。剧本从创作之初就坚持和充分发挥剧种的独特优势,凸显剧种的本体特征,处处体现出对传统艺术的敬畏,尊重艺术规律,围绕演员写戏,把舞台充分地留给演员。如:在赵子龙和刘大宇上场时作者就惜墨如金地写下"赵云和刘大宇趟马上",虽是几个简简单单的字却给演员展示做功留足了空间;而在表现赵云找水和军营被焚时,高腔、弹腔间唱,唱做并重,浓墨重彩地写下数十句唱段,演员唱的时候一气呵成,行腔走板,犹如高山流水,响遏行云,演员唱的痛快,观众听得过瘾;樊氏偶遇赵子龙,芳心暗许时有效继承并合理运用了昆曲古典、优雅、细腻的表演特征,用委婉曲折的腔调、浪漫写意的表现形式,含蓄地反映着丰富的感情。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方言乡音的.不同,民风民俗的不同,寄寓了一方人的精气神,也给了本地戏曲艺术丰厚的土壤。

桂阳湘剧源自衡阳湘剧,心口相传,结合本地音乐,小调和语言。其传承至今,历久弥新,本地观众争相观看,不仅仅因为他是一门供人观赏的表演技艺,更因为在观赏之中感受到湘剧艺术所传达出的深厚人文内涵与丰富的社会生活含量,感受到戏曲艺术所传递出的不同历史发展时期的时代精神、民众意志以及艺术审美的趣味追求。因此剧本在有效传承剧种艺术特色的同时,还有意书写了桂阳独特的山水美景、风土人情、瑶族歌舞、矿冶文化和桂阳人火辣辣的情感、当地传说。

其次是把握时代意识,致敬古典情怀:题材可以是历史的,但创作理念和立意必须是现代的。站在现代人的立场上再现经典,适当取舍,挖掘经典中历久弥新的永恒主题,让厚重的经典成为现代人源源不断的心灵慰藉。因此戏中的赵子龙,既不是历史上的赵子龙,也不是《三国演义》中的赵子龙,而是桂阳百姓千年来口耳相传的神,是一个百姓喜爱的"接地气"的赵子龙。于是书中的白袍小将也变成了白袍将军,书中未曾展示的赵子龙的情怀,赵子龙的仁爱,赵子龙的情感在剧中得以展示,得民心者得天下的理念拉近了古人和现代人的距离。

剧本除了重塑了赵子龙的形象,还重塑了书中原本着墨不多的樊氏、鲍龙,增加了老祖母的形象。樊氏、鲍龙、老祖母就好似桂阳人的群体画像:火辣、直爽、爱憎分明,明辨是非,英勇彪悍。丰富了赵范的原有形象:阴险狡诈,诡计多端,贪生怕。五个个性丰满,形象鲜明的人纠葛在一起,观众爱看也就成了情理之中的事情了。

在二度创作中,依然让戏曲回归本源。"导演贺希娟说,整部剧的特点是完全继承了传统戏曲的程式,保留了戏曲的根和精华。在这部戏里,戏曲的四功五法在戏里样样俱全,是一台原汁原味的古典戏曲,但在舞美、音乐、灯光的手法上面,又运用了创新的手法,贴近现代观众,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有新发展。"剧本是很有厚重感和文化底蕴的,用将近600年历史的湘剧这样一个古老的剧种演绎是非常合适的。全体演职人员和编剧都是尊重戏曲的规律演绎和创作这台戏。"贺希娟说,在当下艺术风格越来越趋同的环境下,能坚持传统理念,保留传统文化和戏曲的传统程式是非常值得推崇的。"(此段转自新网)

值得推崇的还有桂阳县湘剧传承保护中心的办团理念:排戏就是要锻炼自己的演员。早在剧本没出来的时候,就有人担心县级剧团演员不行,建议外请名人主演。团长谢能娇一口拒绝,她说我就是要锻炼自己的演员。

一个行当不太齐全的县级剧团惊艳省艺术节,主演全是本团演员,演员的辛苦可想而知。主演曹腾飞,工花脸,在《一天太守》中改老生,这次再转武生,他为了锻炼形体,在加大练功的同时还拼命减肥。梅花香自苦寒来,他一上台,一举手,一投足,一亮嗓,让台下看戏的湘剧名家贺小汉老师直呼:湘剧之星。

其他演员如李谋香、胡建雄、肖风波、刘军、邓余利、谢忠义等均有出色表现,彰显了桂阳湘剧保护传承中心的整体实力。

剧作家刘锦云曾说过:一个戏能不能流传下去在作者,好不好看在导演,叫不叫座在演员。湘剧《赵子龙计取桂阳》在编导演三方面都能出彩是许多人始料不及的,我们期待此剧能走的更远,也相信能走的更远。

桂阳文化园游记600字作文【二】

在我乡下老家镇上的一条小巷里,住着一位老爷爷。他的名字我不太清楚,只听大家都叫他“老恽”。我呢,就叫他“老恽公公”。每次回乡下,只要一有空,我爷爷就会带我到他家去玩。

“老恽公公”是一个和蔼可亲,精干利落的老人,和我爷爷差不多年纪。他最大的爱好就是唱戏,每次还没走到他家的门口,就会听到从他家二楼窗户飘出的“伊伊呀呀”的唱戏声,我爷爷也非常喜欢听戏。所以,他们俩和还有其他几个年纪和他们差不多的人在一起,就会拉起二胡,打起板鼓,弹起扬琴,敲起小锣……在这些乐器的伴奏下,就会有一个或几个人,有女的有男的,有时还会穿着戏服,他们摆出姿势“啊-伊-呀”的唱起戏来。看他们那种陶醉的样子,真是其乐无穷啊!可我却觉得并没有什么好听的.!

有一次我问爷爷,“唱戏很好玩吗?可我怎么觉得不怎么好听呢。”爷爷和老恽公公听了就笑呵呵地说“这是我们老年人的乐趣啊!我们小时候既没有电视更没有电脑,电影也难得看一回。各种戏曲倒是很多,我们就在一起学学唱唱,这就是我们最大的乐趣了。”“那你们唱的是什么呢?”我又问。老恽公公说:“是锡剧《珍珠塔》。你可别小看这个戏啊,它可是大有来历的。它是发源于我们常州的艺术瑰宝啊!锡剧最早叫常州滩簧,后来叫常锡文戏,现在才叫锡剧的。”“那既然是发源于我们常州的剧种为什么不叫‘常剧’而要叫锡剧呢?”我又好奇地问。老恽公公回答说:“那是因为刚解放的时候有许多唱锡剧的名角都住在无锡。后来国家定名的时候就叫‘锡剧’,但锡剧发源于常州的事实是大家都公认的。”原来是这样啊!我终于明白了。

后来,我又上网查了资料,果然锡剧是发源于常州的,而且还被定为首届常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我们应该重视和保护它。现在我听老恽公公和我爷爷在唱戏的时候,不再觉得那么讨厌了,反而觉得别有韵味。

桂阳文化园游记600字作文【三】

每当节假日人们都去旅游的时候,我总是要和妈妈去一趟天津古文化街,我从小到现在去过古文化街的次数已经数不清了,可每次妈妈问我想去哪儿的时候,我第一个想去的地方肯定还是古文化街。妈妈有时开玩笑地问我为什么总是想去那儿?是呀她的津味、古味、文化味一直深深地吸引着我。

天津枕河濒海,水运历史悠久,在经济和军事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古文化街由宫南宫北大街和宫前广场三部分组成,全长580米,街宽7米,除了有天津特色的杨柳青年画、泥人张彩塑、魏记风筝、刘氏砖刻等,还有全国各地的景泰兰、牙玉雕、双面绣、中西乐器、艺术陶瓷等上万种文物古玩、图书字画等。除了各式店铺外,还有不少小摊,有糖葫芦、烤红薯、糕饼等,最吸引人的就是那一把龙嘴大茶壶冲、配出来的"茶汤",味道和表演的技术让人看后不禁想尝尝。

每到节庆时什么舞狮的、跑旱船的、踩高跷的更是热闹非凡。

漫步古文化街,耳边传来一声声的叫卖时就好象我们又置身于那个已经离现在很遥远的年代,眼前仿佛出现一幕一幕陌生而又熟悉的画面。每次到那里我都看不够,每次都能给我带来新意。

古文化街不仅有悠久的历史,还有很深的文化氛围,所以我喜欢古文化街。

桂阳文化园游记600字作文【四】

金沙和三星堆的游览分成了两天,不知是幸运还是遗憾。一方面,分开的游览冲淡了记忆,少了许多对比感。另一方面,间隔的时间也使我没有沉醉于前一景点的震撼,而错过三星堆的'韵味。

对三星堆的印象,大多是面具和神树。也曾在各种渠道欣赏过相关的图片,但亲眼目睹还是有着不同的感触。

在第一个展厅就看到了神树的真容。沿着蜿蜒的参观路线前进,在转角处的惊鸿一瞥便引起了我的兴趣。耐着性子听完导游的讲解,屏住呼吸,去迎接这所谓“重磅炸弹”的洗礼。资料中的3.95米不过是一个数字,但当亲眼看见一层楼高的桐树矗立于展厅中央时,还是会惊叹不已。尽管已经知道这神树分开铸造再组装的工艺,但还是对古人的智慧叹为观止。

神树的上端事实上还有缺损的痕迹,这令人浮想联翩。是不是在神树的上面还有神树?是不是它真如展厅的名字一样,是通天的神树?在人类的早期,大多都有着关于通天的传说。就像圣经中的通天塔,虽然最后失败,但这探索的精神将会永存。

远古的人们为我们留下了探索精神,而我们又将如何贯彻?

桂阳文化园游记600字作文【五】

今天,我满怀期待地和爸爸妈妈去古文化街游玩,这还是我第一次去古文化街呢!

一到古文化街,我立刻就被那里的民俗商品深深地吸引住了,那里到处张灯结彩,热闹非凡;人们各自挑选自己喜欢的年货,有的在精心挑选,有的在兴致勃勃地讨价还价,有的带着称心的年货匆匆离去……咦,那时什么?哦,是一个大铜壶!它可不是一般的大,足有普通壶的十几倍,我伸开双臂都抱不住呢!壶盖上有两条小龙,各自摆着帅气的姿势,显得很神气;壶身上缠着一条长龙,龙头悬在空中,龙口张开,成为壶口。

“是不是书上写的龙口大铜壶?”“就是啊!”卖茶汤的人向我介绍到,“这壶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我看见了茶汤,口水都流出来了。“我来一碗黑米的!”伙计先把少量开水倒入碗里,再放上黑米面,调匀后,冲入壶中的.开水,一碗像果冻一样的茶汤就变出来了。最后加上各种喜欢的小料,一碗热乎乎的茶汤就完成了!盛一勺放入口中,香甜可口,美味极了。

今天在古文化街,我还看见了许多传统商品,比如:糖人、对联、泥人、空竹……这些商品让我深深体会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2022 zuowencangku.com,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