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正月初一习俗的作文练习范文(描写大年初一的风俗作文)

描写正月初一习俗的作文练习范文(描写大年初一的风俗作文)

首页写景更新时间:2023-11-17 16:15:16
描写正月初一习俗的作文练习范文(描写大年初一的风俗作文)

描写正月初一习俗的作文练习范文【一】

你们好!不要怀疑我是否假惺惺,我们可是对手啊!谈何感谢?是的,我们是对手,但是我真的要谢谢你们。

谢谢你,让我懂得了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我的成绩曾经一度一蹶不振,所以每次过后,我的冤家就幸灾乐祸地挖苦我:“呵呵,我又考得比你好,以后是不是还要上课发呆回家不好好复习呢?”望着他得意地有几分的眼神和那盛气凌人的姿态,我又气又恼但却无言以对,自己的确做得不好。上课没听清楚,自以为自己总会明白的。对于学习只想着该怎么去努力却从来不付诸行动。所以,心里虽然很窝火,但转念一想,她说的话其实没有错呀!是大实话。于是,我决定“报复”她,开始认真听课,独立完成作业,做好原先从来不做的与复习……父母还为我突然的一百八十度大转变而欣喜不已呢!

很快我的成绩开始进步,终于在考试后超过了她。我十分高兴,既有复仇的快感,更有努力耕耘后,用汗水换来收获的成就感。同时我也对她心存感激。对手,你用犀利的语言刺痛了我,使我醒来。不但如此,你还让我领悟到—— 一份耕耘一分收获,等着天上掉馅饼是不可能的,这世上没有免费的晚餐,只有付出汗水才能换来劳动成果。你不仅让我成绩进步,还让我懂了那么多,我当然该感谢你呀!

谢谢你,让我又有了克服困难的勇气

记得刚开始学跆拳道的那些时间,我一直被一件是困扰着——老师时不时会安排实战,不管新老学员无一幸免。这对于我来说是个莫大的挑战——我的性格唯唯诺诺,优柔寡断,往往还没来得及进攻就已经被对手打中得分了。我对此十分苦恼却又无计可施。所以每次实战后我的身上便五彩缤纷,而对手却毫发未损,仿佛我就是个会动的活靶子。经历这些,我对实战十分畏惧,然而越害怕就越打不好。如此恶性循环,我的热情逐渐降温,自信心也渐渐被消磨掉了。

有一天,老师又安排了实战。我闷闷不乐的穿上护具,无意中瞄见对方用一种轻蔑的眼神看着我。我心里有些不舒服,但是想想自己被轻视也是应该的,一个唯唯诺诺的人肯定要受人鄙视的。我暗下决心,这场实战我无论如何都要拿出自己的勇气。

实战开始了,他面对着我,微笑着。那看似有好的笑容里,流露着深深的嘲讽。我心里“蹭”的窜出了火苗。

“预备……”老师喊了口令,我们纷纷摆好格斗姿势,“开始!”语音刚落,我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一个侧踢踹向他的腹部。也不知道自己用了多大力气,只听“砰”地一声,他竟跌坐在了地上。他的眼神中,有不解,有惊异,更有恐惧。“得分!”老师显得又惊又喜。等他站起来准备好后,我又迅速起腿踢中他的`腹部,他一连向后踉踉跄跄地退了好几步,好像被我的突然发飙吓到了。接下来,大家就看见一个戴红头盔的人追着一个带蓝头盔的人又踢又打。老师在一旁为我加油,对我突然的改变感到惊异和高兴。

实战接近尾声了,我们都已汗流浃背,气喘吁吁。吴文老师吹响了开个一般的哨子“比赛结束!”我们于是相互鞠躬敬礼。老师高举我的手:“红方胜!”语气里满是喜悦与赞扬。

我欣喜地几乎要哭出来!我终于战胜了自己!原来战胜自我一点也不难,关键在于你有没有勇气去战胜!我日有所悟。

这场实战,我不仅战胜了对手,更是战胜了自己。但是,又是谁促使我战胜自己的呢?还是对手。

怎么样?看完我的叙述你们明白我为什么要感谢你们了吗?在成长的漫漫长路,你们给予我的动力远比父母和朋友的多,而且效果显著。你们无情地指出我的缺点和弱势,让我看清自己,能给自己一个准确的定位,并且不断改进自己。所以,你们“功不可没”,我说的对吧?

对手,谢谢你,让我有向上不断攀的动力和进取心,让我更努力地奋斗,使我变得更强。

谢谢你,对手。

你们曾经的对手 筱祺

20xx年4月15日

描写正月初一习俗的作文练习范文【二】

小年这天的主要习俗有:

一、祭灶:这是小年这天最重要的活动。

小年是民间祭灶的日子。

传说,玉皇大帝在每家派驻一位灶神(也称为司命灶君、灶君、灶王爷、灶王,以监督考察这一家一年的所作所为,到了小年这一天,灶神将上天向玉皇大帝汇报,玉皇大帝根据灶神的汇报决定下一年对这家是进行奖励还是处罚,第二年新年灶神再回来继续监督这家的作为。祭灶节这一天,实际是各家欢送灶神上天的节日。

小年这天,要把经过一年烟熏火燎,已旧的灶神画像揭下,用一块黏稠的糖瓜或饴糖或糕粘在他嘴上,以使其“嘴甜”只能说好事,再用稻草为灶神扎一草马,以便让他“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然后和草马一起烧掉。

新年后再买一幅新灶神画像,将灶神请回来。在中间这几天内,由于没有灶神的监督,一般人放量暴饮暴食、聚众赌博,放纵自己做一些自己平时也认为不应该犯的小过错。

祭灶的风俗,由来甚久。灶君,在夏朝就已经成了民间尊崇的一位大神。记述春秋时孔丘言行的《论语》中,就有“与其媚舆奥,宁媚与灶”的话。

先秦时期,祭灶位列“五祀”之一。祭灶时要设立神主,用丰盛的酒食作为祭品。

关于灶君本人,早期有炎帝、祝融之说。后来又衍生出许多说法。魏晋以後,灶神有了姓名。隋杜台卿《玉烛宝典》引《灶书》称,“灶神,姓苏,名吉利,妇名搏颊”。《杂五行书》又称,“灶神名禅,字子郭,衣黄衣,披发,从灶中出”。灶神初为女神,或称是老妇,或称是美女,说法诸多。《敬灶全书》则称,灶君姓张,名单,字子郭,当属男神。

二、扫尘

扫尘主要是将家里进行彻底清洁, 扫尘为的是除旧迎新,拔除不祥。

旧时各家各户都要在年前在进行认真彻底的清扫,粉刷墙壁,擦洗玻璃,糊花窗,贴年画等等。 在北京,通常把腊月二十四日定为"扫房日"。

三、剪窗花

建好窗花后贴在打扫一新的屋子里,给家里增添了许多过年的喜气。

窗花图案有各种动、植物、人物等掌故,如喜鹊登梅,孔雀戏牡丹 ,狮子滚绣球 ,三羊(阳开泰,二龙戏珠,鹿鹤桐椿(六合同春,五蝠(福捧寿,犀牛望月,莲(连年有鱼(馀,鸳鸯戏水,刘海戏金蝉,和合二仙等等。

四、沐浴理发

民间有"有钱没钱,剃头过年"的说法。而沐浴理发的活动,多集中在小年前后进行。

五、赶乱婚

过了二十三,民间认为诸神上了天,百无禁忌。娶媳妇、聘闺女不用择日子,称为赶乱婚。民谣有"岁晏乡村嫁娶忙,宜春帖子逗春光。灯前姊妹私相语,守岁今年是洞房"的说法。

六、吃糖瓜、饴糖、麻糖等

糖瓜、饴糖、麻糖等吃食本为给灶王爷嘴上抹得吃食,逐渐演变成了小孩小年必吃的零食。晋西北有“二十三吃麻糖,吃不上麻糖啃指头”的俗话。

七、地方禁忌

小年各地的禁忌各有不同。

相传湖北部分地区,小年忌宰。

河南有些地方忌讳捣蒜,认为小年捣蒜会把家里捣穷了。

台湾则忌舂米,据说会有把风神捣下来之虞,恐怕给来年带来风灾

描写正月初一习俗的作文练习范文【三】

小年的习俗 大扫除

到了腊月,家家户户都准备过年了。扫尘为的是除旧迎新,拔除不祥。各家各户都要认真彻底地进行清扫,做到窗明几净。在北京,通常把腊月二十四日定为"扫房日。

扫尘主要是将家里进行彻底清洁,主妇通常先将房里的床铺家具遮罩起来,用头巾将头包好,然后用扫帚将墙壁上下扫干净。扫屋之后,擦洗桌椅,冲洗地面。扫房之后,各店铺、居民家焕然一新。新贴的春联,鲜艳夺目,显示着红红火火的鸿福盛景。活灵活现的门神,抬头见喜的横幅,精美的窗花,五彩的年画,花团锦簇的灯笼,和神龛上丰饶的祭品,无不显示着喜气洋洋、欣欣向荣的节日景象。

小年的习俗 沐浴理发

民间有"有钱没钱,剃头过年"的说法。而沐浴理发的活动,多集中在小年前后进行。

小年的习俗 赶乱婚

过了二十三,民间认为诸神上了天,百无禁忌。娶媳妇、聘闺女不用择日子,称为赶乱婚。民谣有"岁晏乡村嫁娶忙,宜春帖子逗春光。灯前姊妹私相语,守岁今年是洞房"的说法。

小年的习俗 吃糖瓜、饴糖、麻糖等

每年腊月二十三,灶王爷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禀报这家人的善恶,让玉皇大帝赏罚。因此送灶时,人们在灶王像前的桌案上供放糖果、清水、料豆、秣草,其中后三样是为灶王升天的坐骑备料。祭灶时,还要把关东糖用火融化,涂在在灶王爷的嘴上。这样,他就不能在玉帝那里讲坏话了。民间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习俗,因此祭灶王爷,只限于男子。

糖瓜、饴糖、麻糖等吃食本为给灶王爷嘴上抹得吃食,逐渐演变成了小孩小年必吃的零食。晋西北有“二十三吃麻糖,吃不上麻糖啃指头”的俗话。

描写正月初一习俗的作文练习范文【四】

舞旗花的准备工作须提前几天进行,到坟林山坡拾扫柏颗,寻找来废锅用石臼捣碎,选街面中央刨冻土、修地臼。做这几样很辛苦费力,此外,还要准备好麦秸、锯末、旗杆、拴羊的铁索和凿好眼的废铁桶。

我小时候,来金是我们村的孩子头。旗花的事都是他领着我们做。天不黑就闹着叫大人烧汤,吃饱喝足了,拿着家伙到宽阔点的街面上集合。旗型铁桶里表层装的是豆秸,然后锯末,靠中心和底部便是柏颗和锅硝。旗杆约丈高,用铁索把上头和铁桶连结实后,先将豆秸点着了,来金迅速把旗杆下头插在地臼里,开始转动。随着火势,慢慢加快速度,一条吐着火舌的游龙便呈现在人们面前。随着四周的人们的呐喊声,转动者越发卖力,直到汗流浃背被换掉为止。当碎锅硝烧红之时,正是最精彩之处,火红球变成了白炽球,四射的金星噼啪作响,漆黑的夜晚亮如白昼。速度再快点,铁索拉平成水平状,迸发出的锅铁打到石墙上,再反射回来,围观人群生怕飞到自己身上,不由得往后撤了再撤。伙伴们不怕疲劳,轮番上阵,这一旗烧完了再装第二桶,把舞旗的都热成了光脊梁。一直把伙伴们累得不能再玩了为止。

明末崇祯年间,我村有个叫张大力的,力大无穷,他年青时就舞过这个,传说他一口气就能把一旗舞完,而且把整个旗杆举起来舞,拿在半空划大圈,这是咱常人难做到的,几百年了,人们只说他一人。

舞旗花,源于何年?大概是源于明朝洪永年间。大量的士兵转业到苏鲁豫皖,垦农安家。为增添节日喜庆气氛,把军队的火药成份改过了,装在铁桶里摇,后来便演变成现在这个样子。这在我们嘉祥农村,直到现在每年都有上演。这是一个充满无限乐趣而又欢快的夜晚,是孩子们的天下。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2022 zuowencangku.com,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