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隐而不露的作文(关于低调与高调的作文)

关于隐而不露的作文(关于低调与高调的作文)

首页写景更新时间:2023-06-16 17:57:23
关于隐而不露的作文(关于低调与高调的作文)

关于隐而不露的作文【一】

在博物馆的书法展览中,我被那些极具气韵的展品震住了,一时间有些不知所措。突然间一幅作品映入眼帘,它单个字看似歪歪斜斜,但总体却别有味道,形神俱佳。

我有些看呆了。

“那是郑燮的字。”一个沉沉的声音。我转过头去,是一个笑眯眯的老爷爷。

我禁不住感叹道:“这字太美了,虽然不似柳体欧体的正统,但不妨碍它独特而一体的美,真不愧为扬州八怪之首郑板桥之作。”

老人笑了起来:“这就是中国和而不同的大智慧啊。单是从一副小小的书法便可看出。每一个字歪歪斜斜,似乎并不美观,但将其融为一体。却具有极强的包涵一切、蕴藏万物的能量。”

“这是一种具体意义上的大同,即容纳一切不相同的和吧。”我说道,“这种和不是强制所有事物的同一,反倒是名美其美,美人所美。”

老人点点头,指着面前一幅幅作品:“你看,板桥的字,用隶书参以行楷,非隶非楷;中华智慧又何尝不是如此。它从没有具体的范式,没有统一的索求,古人将他们的智慧,放开于我们面前,任由我们一窥其所有,将各种文化、各种元素吸收并存于其中,最终臻于一种和的境界。看看你眼前,每一幅传世佳作吧。每一幅都拥有其特殊的韵味,即使如板桥这般非隶非楷,非古非今,也是脱胎于最本源的精神。”他突然停下笑笑,“大概从仓颉造字就赋予了这种能量吧。”

我思索着。说道:“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一个人应该也是如此吧。只有获得和的力量,才能如此地将个性极强的字,幻化为一体。和而不同,就意味着存在不同,不,必须是不同,只有如此,才能不刚愎自用,局限于自己狭小的空间内,看不到一切,也没有气度感受这一切。”

“所以有人说郑燮的书法是不可无一,也不可有二的。”老人回答道,“他便是那个唯一,便是那个不同。你看看那些大家的字,金农、八大山人、张旭,狂放与收敛并存,刚健与阴柔并存,看似如此个性鲜明,但他们同是中国书法史上一个个脚印,一脉相承。中国文化以其独有的气度包容着这些匠心独具的存在。”

“和而不同,我从没如此认真地思考过这样一幅字画所藏有的智慧。”我感慨道。

老人拍拍我的肩:“中华智慧从来不是什么虚幻的东西,它早已渗入每一个具象之中了。你好好看看。”

我沉浸于那黑与白的交替之中。当回过神时,转头再寻,老人已不见踪影。

关于隐而不露的作文【二】

暴风雨来临的前夕,世界向来很安静。刹那芳华的昙花,开得惊艳也开得无声。世事往往如此,喧哗匆匆离场,沉默技压群雄。

静是内敛,只有学会静,才能拥有不显不露、安之若素的超凡。

诸葛静坐庐中,运筹帷幄,天下大计尽在腹中,可见他争?可见他燥?可见他欲扬名?静之至此,超凡如斯,所以世人不敬司马敬诸葛,不赞刘备赞孔明。梵高伫立画室,无语作画,闲人杂语不入耳中,纵世人不赏,又有何妨?静谧星月夜,流光向日葵,我自画我画,功过后人评。

静是积累,只有学会静,才能拥有蕴藉和深重,才能拥有一鸣惊人、静水流深的.内在力。

人说闻一多从不下楼,尽皆好奇他是何人。这位老先生,神秘安静,每天在楼阁研经诵诗,时间一长,也无人理会。可是无人料想到,他站在了革命最前沿,站在了高高的讲坛上,满腹才华倾泻,一腔热横流,激烈到反动派即使了他,那有力的1辩驳尚存心中,激人奋发。人知张衡甚少,怎料他竟如此才华横溢。从容淡静,屡拒入仕,静研十年作赋,不显不露究机巧。这种极静炼成了世人皆知的地动仪。他安静到几乎在历史中毫无痕迹,可是他一动,就九龙吐珠,有了这浑天地动仪。

而静,不是常人眼中的不言不语,无口无心,更不是呆傻滞后,无所作为。

静是一种人生态度,是一种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力量。

观如今社会,世人多只图前进,只愿出名,从容淡静成了怯懦,不交俗人成了炫耀,就如陈奕迅《浮夸》中所唱“你当我是浮夸吧,夸张只因我很怕,似木头似石头的话,有人注意吗?”时下之人,害怕不受重视,因此尽力浮夸,于是在这个时代,显露是常态,安静是矫情,娱乐是高尚,深重是笑话。

也正因为处于这样的年代,我们更应该坚守本心,从容静谧,不断的积累,不断地发展,让内心有一条真正深不见底的长河。

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繁华见于眼而心不动,胸中自有江山,心中自有沟壑,因此,不显不露,静水流深。

关于隐而不露的作文【三】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诗意地阐述过“古今之成大学问者”的三重境界,德国哲学家尼采亦将人生分为三个时期:合群时期、沙漠时期、创造时期。然而他们都没孔子说得经典,无论做人做学问,这最高的境界曰其“和而不同”。——题记

在夜晚来临的时候我独爱读史书。然而史书读得多了,便常常觉得中国的文化是一个特定的历史环境。也只有在这种文化环境当中,才孕育出如此不可胜数的这类英雄,焕发出他们独具一格的色彩。

这类人中我首推王安石。

王安石衣臣虏之衣,食猪狗之食,不梳不洗,这种浅层的不同谁都可以做到。但是他的“大不同”在历史上能与之媲美的人屈指可数。他不满当时的政法,提出推行新政,朝中仅有两人支持,两人毕竟算是安慰的了。但是连老臣司马光、苏轼、欧阳修等都纷纷背离,这对他来说是多大的创伤!可是他从未放弃他的`不同,印象里他潇洒放言“祖宗不足法,天变不足畏,人言不足恤”。更清楚地记得他的自勉诗:“知世如梦无所求,无所求心普空寂。还似梦中随梦境,成就河沙梦功德。”这是何等的境界!他的最高“非同境界”历史上定是唯他独尊:晚年的时候迫于多方面的压力不得不归隐山林。这本是他可拿来修身养性的时刻,要是其他人必定做了陶渊明这样的隐者。可他不愿,他不愿与这些隐者相同,甚至觉得这是种耻辱。他只想民,心系民生,仍然抱着做回救世主的夙愿。“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每次我读起它,便有着无法言语的敬佩与赞许。

王安石为的是与苍生相和。《免税法》、《水利法》泽被后世,功在千秋。特别是《水利法》在推行后的短短几年内,全国就兴修水利工程几万处,灌溉田地数万亩——好一幅春和景明图。

和而不同,这人生的最高境界,被王安石诠释得尽善尽美。

又想起谭嗣同。谭嗣同不愿与梁启超等人相同,他不愿与他们外逃避难。“慷慨歌燕市,从容做楚囚,由来一声笑,倚剑封喉。”一八九八的深秋,寒风飒飒,黄叶飘零。京华大地,一片荒凉。菜市口刑场,谭嗣同面对闪着寒光的屠刀,对苍天大呼:“有心贼,无力回天。得其所,快哉快哉!”英雄倒下的时候,四海响起悲歌。谭嗣同依然固执喊道:“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康有为走了,梁启超走了,他们劝谭嗣同来日方长。嗣同与曾志同的朋友不和,他决意国:“不有者,无以酬圣主;不有行者,无以图将来。”谭嗣同愿做的是与国家的命运相和,凡是其他种种,决不相和。这样的理想,这样的舍生取义,九也无憾了。

新中国也不乏这类英杰。李敖在北京大学演讲的时候谈到他最佩服的北大人马寅初。马寅初因“新人口论”遭围攻遭排斥,那个时候大字报都帖满了他的办公室。但他不愿屈服于强大的压力,在《人民日报》上撰文自辩:“我虽年近八十,明知寡不敌众,自当单枪匹马出来应战,直到才会罢休,决不向任何人投降!”马寅初做出这样的举动需要何等勇气不言都知。马寅初只愿意与真理相和,违背真理绝对不可相同。

和而不同更渗透在中国文化传统中。中国文化几千年的发展过程,正是各种不同文化思潮不断交流、不断互相吸取、融合的过程。先秦百家争鸣,互相吸取知识,极大地丰富了中国思想。佛教传入中国以后的发展情况更深刻地反映了这一点。佛教传入中国后,经过数百年的发展,逐步走上了中国化的道路,产生了中国化的佛教禅宗。同时,儒学也在吸取佛、道两家思想的基础上发展到新的阶段,产生了宋代的道学。经过儒、道、佛三家的互相吸取、融合,终于形成了儒、道、佛三家互补共存,和而不同,共同构成中国文化的总体格局。

晏婴曾举君臣关系,说明和与同之间的不同。他说:“唯唯诺诺,不说不同意见,君以为可臣亦曰可,君以为否臣亦曰否,这是同。”“君所谓可,而有否焉,臣献其否,以成其可;君所谓否,而有可焉,臣献其可,以去其否。”向国君提出不同意见,纠正其错误,弥补其不足,以达到正确的结论,这是和。他认为应该采取和的态度,而不可采取同的态度。这就是和而不同。

今天,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在国际上,我们都面临着多种文化互相激荡的局面,多种文化的碰撞会有什么结果?有人提出了文化冲突论,预言文化差异将成为未来世界冲突的主要根源。面对这一切,重温中国古代关于和而不同的思想,总结中国文化发展的历史,就有重要的意义。记得江爷爷在访问美国布什图书馆时的讲话中也讲到和而不同,他说:“两千多年前,中国先秦思想家孔子就提出了‘君子和而不同’的思想。和谐而又不千篇一律,不同而又不相互冲突。和谐以共生共长,不同以相辅相成。和而不同,是社会事物和社会关系发展的一条重要规律,也是人们处世行事应该遵循的准则,是人类各种文明协调发展的真谛。”

关于隐而不露的作文【四】

若说人生是一场修行,痛苦便是必经的火焰山。我们都如悟空,不知何时“紧箍”便会令你由外而内疼痛难耐,你本能大喊痛俺老孙了,不同的是,你的唐僧往往很晚才送你“解药”。痛而大呼,本性使然,却总是徒劳。

面对痛苦,有人选择保持沉默,靠意念扛过苦痛与煎熬。母亲葬礼上他全程未掉一滴泪,便有人以此为由批判他从未有苦痛之心,嫌他冷残酷,是个彻底的异乡人;他纵酒于竹林,抚琴吟唱或是遣词赋诗,便有人揪着心中无于国大爱、无因时局之痛不放。可谁说不言便不痛?我以为所谓的“异乡人”次次怀念的都是“妈妈”,而不是他人口中冰冷的`“母亲”;《广陵散》中愤慨不屈的无言之痛也确实深入骨髓。痛而不言,可能是因为有些痛苦只能独自消磨,可能因为痛苦并且深知无法改变后因无力而沉默。

痛而不言或许是隐忍,但总有人耐不住苦痛,便高声放歌。出声言痛,只为排遣纾解。李白思念故乡的峨眉山月却回不去,思念之痛只化为“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曾梦想桑弧蓬矢、射乎四方,后来身在朝堂却只能写下“可怜飞燕倚新妆”,在野时想在朝,入朝后却想归野,入世与飞仙最终皆两散之痛,后来便化为无数诗

高声出言虽可疏解,却难长久消除痛苦。于是有人选择痛而倾诉,寻找心灵上的慰藉,为自己真正松绑。苏子被贬而泛舟江上受挫心痛,感天地苍茫人渺小而有无力钝痛。出言倾诉,本想寄痛苦于江夜,却无心插柳收获一种豁达与解脱——若一心为民,无论身处何处都能实现理想。曾文正公也曾与先贤对话,后来终于化解刚直之痛寻得圆融之法,也算在紧箍中自在独行。如此看来,痛而善言自我救赎或许也不似想象中那般困难。

更有人痛而善言,只为救世。他看到铁笼中人们沉睡不起,痛心愤怒担忧着急,高声呐喊只为百年后人们不彷徨。数着茴香豆的孔乙己,总叹一切不如昨的九斤老太,每个人物都以泪书成,感染万千青年,救赎太多昏睡而腐朽的灵魂。因痛出言,救己救人,正是这种大悲悯、大鞭笞的情怀震撼人心,使人苏醒、渡人至灵山。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我们都如虔诚的行者在痛苦中不断历练修行,或有痛而本能发声,或有痛而隐忍沉默,或有痛而高声救赎解脱。痛苦常有,出言与否全凭选择,虽无高下,但或许智慧善言能助我们更早解脱终至灵山。

关于隐而不露的作文【五】

在这个“天下熙熙为利来,天下攘攘为利往的时代”里,每个人都受着鲜花、掌声和闪光灯的诱惑。信息的发达使成名变得易如反掌。还有多少人能够将自己“雪藏”?又有多少人心甘情愿独坐一隅?

藏,是奏响成功的咏叹调。莫言,这个由高密坚实的黄土地和硕大的红高粱哺育的讲故事的人,一举摘得了人人梦寐以求的诺贝尔文学奖。在这之前有多少人听闻过莫言的名字?他平实的如同那片黄土上的老牛,默默的耕耘着自己的作品。而当今社会中却有无数小有名气的作家因为出版了一部作品便洋洋自得,

也有着无数跳着脚去追逐奖杯拼红了眼眶的人。正是莫言将自己的“雪藏”铸就了他的梦,正是他的“藏”沉淀出一部部佳作在文学长河里熠熠生辉。

藏,是崭露头角的奠基石。李安,奥斯卡的最佳导演。他曾在家做了六年的“家庭煮夫”,也曾为了一部电影的细节不惜花上几年的时间。昨天,他是一个默默无闻的遭人白眼的小导演,今日,他是电影界璀璨的明星。沉甸甸的小金人后,是他斑白的双鬂;是他无数个日夜的伏案策划;是辗转了无数个片场的摄影机后的黑眼眶。相比当下一些明星秀尽下限粉丝绕膝,李安的成功是不是更加值得喝彩?没有他昨日的默默无闻,也就没有他今日的一鸣惊人。

藏,是丰厚内涵的沉淀。钱钟书夫妇曾说平生最想要一件隐身衣,能脱身于世俗之外,陶然治学。假如没有梭罗的自我隐逸,就不会出现梦里的那片瓦尔登湖引起我们心灵的共颤。假如没有季羡林的潜心苦读,未名湖畔的爬山虎也就不会如此青翠迷人。

诚然,展现自我是一种能力,露一手更能博得满堂彩,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崭露自身的才华。然而,这些露是以“藏”为前提,经过了那坎坷的藏,才会厚积薄发,迸出夺目的光芒。藏,并不是超脱于世事之外,而是能坚守自我,放得下耐得住寂寞舍得了享乐。不炫耀,不奢望,如那片落花生一样,扎根于深深的土壤中。

冰山的威慑正是由于它藏在海面下的那部分。苍天大树的屹立不倒也正是它将根深深扎进土壤中拼命汲取养分的结果。让我们将心深藏在精神的沃土中,用闲适宁静的甘露灌溉,用真诚坚持的养分滋养,开出智慧之花!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2022 zuowencangku.com,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