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封神作文(小作文封神句子)

三年级封神作文(小作文封神句子)

首页写景更新时间:2023-12-16 23:20:58
三年级封神作文(小作文封神句子)

三年级封神作文【一】

今年暑假,我读了一本名字叫做《封神演义》的书,书中有许多故事,如:哪吒出世闹东海、太乙神收石矶、雷震子潼关救父、杨戠巧斗四大天王、姜子牙归国封神……主要讲述了姬发和姜子牙还有几名大将反纣王的故事。

夏朝,有一个君主纣王,残暴肆虐,制作了酒池、肉林,中间还挖了一个蛊盆,作恶多端。西伯侯姬昌找到姜子牙一起反纣,中途还收了几员大将,有:黄飞虎杨戠、哪吒、土行孙、雷震子、木吒、金吒、黄天化、邓婵玉等等,他们碰到了魔家四将,哪吒首先上阵,一上来,魔力红的混元伞把武器收了,接着木吒、金吒、黄天化、黄飞虎的武器也被收走了,魔礼青、魔力海、魔礼寿、魔力红的法宝攻城,西岐亡无数,立即鸣金收兵,经过千辛万苦终于把纣王推到了。

这本书告诉我:只要坚持和团结,什么事都能做好。

三年级封神作文【二】

今天,我看完了《封神演义》,书中叙述了商朝末年,纣王无道,同苏妲己一起还了比干、商容等忠臣,姜子牙带领中间经过重重困难,推翻了商朝,建立起了周朝,武王姬发最终当上了周朝的第一个皇帝。

我最喜欢故事里的哪吒。别看他年纪小,但是了厉害了呢!他的宝物非常多,有混天绫、乾坤圈、九龙神火罩……

我还喜欢其中的另外的一个人物——杨戬。杨戬可厉害了,他有一个宠物叫哮天犬,它也是非常厉害的,他可以趴在人的背上要下一块肉呢!杨戬的七十二变可以变成任意的东西,可以骗取坏人的信任。

我还佩服姜子牙,他足智多谋,而且他还是元始天尊的徒弟,还会道术,还有他的武器——打神鞭,他可以用它将封神榜当中的任意一个人打的头破流。

我最憎恨的就是纣王。下面就由我来讲一讲纣王的七大罪状:

心里没有百姓只顾着自己;

赐太子;

对忠臣处以极刑;毫无君臣之道;

骗四大诸侯,暗地里加害他们;

制造残忍极刑;

穷奢极欲,带动了官府的贪腐;

草菅人命。

我非常喜欢《封神演义》这本书。

三年级封神作文【三】

《封神演义》是一部平民娱乐文学。在本书中,作者通过夸张奇特的想象,赋予了各类人物的奇异形貌,比如雷震子身具翅膀、哪吒三头六臂、杨任双手生目、杨戬额生第三眼等。各色人物也被赋予了奇幻般的仙术道法,如杨戬七十二变、土行孙遁地之法和陆压的躬身人之术等,此外,还有各种仙器、阵法,令人目眩神迷,这些都反映了本书作为一部神魔小说的独特风貌。《封神演义》大胆的想象力让人折服,基于这么好的题材,至今也已经被翻拍成许多的影视作品。

本书在人物描写上有着较为突出的成就,比如闻仲的赤胆愚忠、杨戬的机敏勇敢,尤其是对妲己的残忍毒辣和申公豹的歪曲是非描写得尤为出色,让人恨之入骨。书中描绘了纣王的残暴不仁,比如他设立残忍的炮烙之刑、建造虿盆等,这样的描写奠定了全书的情感基调。在历史上,周与商是两个没有从属关系的部族,但在本书中,作者将它们设置为君臣关系。这一方面突出了西周反商的正义性,另一方面也突出反映了以下犯上、以臣伐君的伦理思想。这些都是“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的反映,残暴的统治必定成为众矢之的。

此外,书中充斥着一种“成汤气数已尽,周室当兴”的宿命论,每个参战的人物都是为了“完天地之劫数”,而阵亡之后也一起被封神,这就模糊了正义与非正义的区别。难道神界就这么缺人吗?这也是本书的不足之处。此外,书中还意在宣扬儒、道、佛三教合一和“最毒妇人心”的“红颜祸水”思想,也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本书的价值,让众多的女性同胞背负着几百年的误解。

《封神演义》这部幻想奇特的神魔小说告诉我们,残暴的统治走向灭亡是必然的,而正义的力量会得到民众的支持。

三年级封神作文【四】

这几天,我在妈妈的陪同下读完了中国十大名著之一——《封神演义》。

这本书不但有周朝讨伐商朝的历史典故,还有许多身怀特异功能、能呼风唤雨、填海移山、撒豆成兵的天兵神将、神仙道士参加了斗争。闻太师、申公豹等代表了维护殷商的邪恶势力,姜子牙、杨戬等则代表了西周的正义势力。我看着看着,便彻底被书中生动形象、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迷住了,想不到作者的想象力这么丰富,真是太好看了。好多的科学家也是想象力丰富,为人类进步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如果我们学习也多想象,多提问,学习也就不是难事,我的作文也就不再头疼了。

其中我最喜欢的人物是哪吒。他出生在陈塘关,母亲怀了三年零六个月才生下他。他从小臂力过人,并且打了龙王三太子,抽了他的筋;在南天门遇见龙王,剥了他的鳞,让他去向父母认罪;无人能拿起的轩辕弓、震天箭,却被哪吒射出,并射石矶娘娘的弟子;四龙王来到陈塘关想害李靖夫妇,只听见哪吒历声叫道:“一人做事一人当,我打三太子,我来偿命,哪有子连累父母之理?”四龙王听后放开李靖夫妇。哪吒亲自剖腹,挖肠剔骨,散了七魄三魂,一命归泉。最后在他的师傅太乙真人的帮助下,又莲花化身,但无魂魄。从这里我们看到了哪吒是多么的有孝心和责任感。

《封神演义》表面上好像是一个神话小说,人们有各种的本领,上天入地,无所不能。但是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再有本事也会有输的时候,我们可不能轻敌,做一个有责任感的人,遇到困难不要怕,从小事做起,一步一个脚印,积累更多的好习惯。

三年级封神作文【五】

前几天,妈妈给我买了一本名叫《封神演义》的历史神话小说,书名叫《封神演义》。

一开始我听人说:“这本书是一些神啊鬼啊……打打的,一点也没意思”所以我也不看,心想:这种神话故事哄哄小孩还可以,我这种现实主义思想者怎么能看这种老掉牙的神话呢?要是被同学们知道了,还不被他们笑掉大牙!

可是我也耐不住妈妈的缠带托,不得不看一看了,刚开始看,我还觉得没意思,可是接下去那曲折的文章很快就把我吸引住了,里面一波三折的故事情节让我爱不释手,看了一遍又一遍。

这本书不但有历史典故,最吸引人的是在商周两派的斗争中,还有许多身怀特异功能、能呼风唤雨、填海移山、撒豆成兵的天兵神将、神仙道士参加了斗争。闻太师、申公豹代表了维护商纣的邪恶势力,姜子牙、那吒等代表了西周正义势力。正邪双方运用各种异想天开的法术进行斗争,刀对刀、法宝对法宝,使得小说更加引人入胜。

书中的人物形象各具特色,姜子牙足智多谋,哪吒调皮有趣,纣王残暴无道,黄飞虎忠诚,武艺高强以及妲已(千年狐狸精)奸诈、可恶……等等。但邪不压正,正义最终战胜了邪恶,商纣违反天意,倒行逆施,终于逃不脱灭亡的结局。

《封神演义》不愧为一本古代优秀的历史神话小说我觉得这本书的作者想象力太丰富了,被纣王挖去眼睛的杨任,被赤精子所救,从眼里长出两只手,手里却还有两只眼睛,这两只眼睛上观天,下观地……看着看着,我彻底被书给迷住了,太好看了,我连妈妈叫我吃饭都没听见。

听了我的感受,你认为怎样?不妨你也买来以读为快。

三年级封神作文【六】

我读的是一本名著。里面讲述了许许多多精彩的故事,描写了各种各样的人物。

其中,我最喜欢的是第三十一章“杨戬巧计收七怪”。来第三十一章主要讲的是纣王发出的张榜招贤,招来了“梅山七怪”。首先,杨戬找师傅玉鼎真人那里求到了除掉其中的桃精和柳怪的方法,然后,杨戬借来照妖镜,并巧妙地利用照妖镜除掉了白蛇和蜈蚣,接着,杨戬又设法除掉了猪精、狗精、羊精和牛精,最后,女娲娘娘也来救助了,把山水社稷图挂在树上,引白猿如图,杨戬趁机袭击。

我最喜欢里面的姜子牙,他很聪明,让纣王吃了不少苦头,并设法除掉了这个可恶的纣王。姜子牙还十分谦虚,尽管别人把责任推卸给他,他也会把认为自己做的不好的事让别人来做。

这一本书的内容十分吸引人,是一本对小学生有益的一本书。在这么多的名著中,我最喜欢的就是这一本《封神演义》。

三年级封神作文【七】

当今大家都知道中国有四大古典名著;但要说在历史上的重要性,却非《封神演义》莫属。

很多小说名称都以“演义”结尾,就是作者希望通过该部小说生动地来讲述人在一生中应该坚守什么样的道义和分清善与恶的表现;义指道义,正义包含其中。通过复杂环境下,各种正反人物生存中不同的表现和结局,将“义”演绎的活灵活现,人自然就会明白其中的道理;明白的人自会发现更多的奥妙。私心重的人,大脑都会受到相应的制约,其智慧受到制约,也就很难看出其中的道理。

《封神演义》是讲述商纣王因为荒淫和残暴而失去道义,全天下的人面临这样一个大局,人应该怎样去做才是正确的呢?不同的人因为思想的立足点不一样,想法出现差异,最终形成两大对立的阵营。两大阵营的殊决斗过程惊心动魄,处在正义一方的姜子牙总是有惊无险,克服重重困难,终于彻底剿灭残暴势力的总代表商纣王,挽救百姓于水火之中。

以闻太师为首的一派,坚守着僵的君臣之道,漠视残暴统治下的罪恶与民众的苦难,无视更大的天道和社会的道义,顽固地维持旧势力统治的支柱;最终全部覆没。

以西周文王和姜子牙为代表的一派,行仁政为万民敬仰。在忍无可忍之际,为了结束暴政和解救天下苍生,讨伐无道昏君。顺天而行,神助而成。 从这部小说,我们可以得到很多启发。

当今的社会何尚不是一个类似的大局呢?谁是当今的商纣王?谁又是当今的周文王呢?当前只要是个中国人都知道“商纣王”是谁。

小说告诉我们正义必然战胜邪恶,人要坚守正义和良知,人在今天同样一个复杂险恶的环境下,人应该怎样去做呢?我看到很多人,还是站在了“商纣王”一边。因为那看起来暂时“安全”一些,而站在另一边,需要些勇气,可

能还要面临暴政的威胁。其实历史已经证明结果刚好相反,未来也将证明同样如此。

其实从更长远的角度来看,过去的这段历史是刻意造出来的试验过程,其最终的目的是为了留下来给今天的人作为参照,让人能够借助历史看清复杂的局面,作出人生中最重要的、也是最后一次的选择。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2022 zuowencangku.com,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