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独立作文初中(我学会了独立作文初中)

走向独立作文初中(我学会了独立作文初中)

首页写人更新时间:2023-12-08 14:30:22
走向独立作文初中(我学会了独立作文初中)

走向独立作文初中【一】

父母,是我们温馨的避风港;父母,是我们撒娇时的依靠;父母,是我们物质上的来源,精神上的支柱。但是,我们是否想过,有一天,父母会离我们远去,或许是我们离开父母远行,我们总有一天要学会独立。

培养健全的人格和独立的意识,是我们学会独立的基本要求。当代大学生,吃好的买根本不用顾及钱不够,花钱如流水,钱不够就伸手向父母要。他们认为向父母拿钱是天经地义的,就是从不想一想父母赚钱的辛苦,也很少抱着感恩之心去利用父母给的钱,而是一味地攀比挥霍。他们名义上已成年,独立,但是从本质、人格、心理上的独立却十分幼稚。这就需要当今大学生重新对自己进行思考。

培养社会责任感,懂得回报,是独立的表现。当你自己对着父母说“不用你们管,我已经独立了”时,你是否想过离开了父母,你真的能独立吗?虽然,现在的家庭独生子女很多,但我觉得应多让他们去社会体验体验,每逢暑假有许多学生就会去打工,参加夏令营,他们在不断地学会独立,在体会独立的这个过程中,王文韬的父母,之所以对儿子签订了一份数额1。6万元的借款协议,目的也是为了培养他的勤俭节约,懂得感恩,懂得报答社会的一种表现。

父母的正确做法对培养孩子独立意识有着指导作用。曾经听过这样一个故事,美国家庭里面,孩子到了一定的年龄,父母就会让他们自己去经营自己的事业,父母只是适当的时候给予帮助,孩子们刚开始什么都不懂,他们只有通过自己查阅、上网、自学等方式经营自己的事业,他们钱不够,也不会向父母要钱,他们会通过自己的方式去解决,最终他们事业有成。是的,或许在传统的我们看来,他们的父母有点残忍,但是这却是对子女的一份最真挚最实用最有意义的爱。

当我们对父母的唠叨觉得厌烦时,我们想想,我们该独立了。父母的唠叨也是一种教诲,说明父母对你的担心,说明你还不是十分独立。独立是培养健全人格的前提,独立是培养社会责任感,懂得回报社会的表现。当我们在向父母要钱时,能主动打一张借条,也许我们就有了较强的独立意识了。当我们有一天离开父母独自去闯世界时,你就能真正体会什么叫做“独立”了。

走向独立作文初中【二】

“独立”这个词在生活中非常普遍,有的出自父母之口,交谈中,说孩子独立;有的出自老师之口,课堂上,教人独立;有的出自孩子之口,互相比较,说能独立。但是真正能做到独立的,却很少。

有过这样一例:每天父母为孩子备好一切,只求孩子认真学习,生活中为他做这做那,只要孩子以学习为主,孩子在这样的情况下久而久之便养成了惰性,有时虽会说:“我要自己来!”但实际行动却是:手一张,脚一身,衣服和鞋都有父母来“帮”穿。有的孩子甚至认为父母为我们做这些理所应当,就该做这些……

生活中,父母虽会帮我们很多,但却不能帮我们一世。他们终会老去,离开。我们也会有自己的生活,到那时,我们自己还能否自理?有的可能会说:能啊!我会扫地,会洗碗……有这些本事当然,但如果什么都不会,在生活中,就只有吃亏!只有自己独立才能是的出境……

母亲常对我说:“孩子就不能惯!就该做自己可以做的事,现在不做,长大还得了?”所以只要有什么扫地,洗碗,煮饭,端茶之类的小活,就会是我做。父母从不帮我一下,也不提点几句,只会说要自行领会,体会。

虽然这些都是生活中的小事,都只是几分钟便能完成的事情,但如果用心,细心的做,你会有成长的。做事不是完成任务,也不是为了谁做事,只是让你自己从中体会,自己收益的小文章。独立就是做一些无意义的事吗?不是的。这些事虽小,但并不是无意义的。小事成大事,大事成独立,独立是为自己好,不是为了谁。就算为谁,也是为你自己好!老做小事,可能会枯燥无趣,但你有没有想过多做便会熟能生巧,便会越来越熟练快速呢?

学会做小事,认真做小事,才会干好大事!因为注意了细节!

只有生活独立了,自主了,才会在学习上,工作上有成就。小事虽小,但小事多了就会是大事。做多了生活小事,才能遇到大事时不乱,不慌。

独立不是口头说,不是在课堂上左耳进右耳出的听老师讲,也不是与朋友较真的说自己能独立!而是要用实际行动证明我要独立,我能独立,我是独立的!

走向独立作文初中【三】

在当下科技迅猛发展,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有无数的渠道得以接触世界,以手机APP和网络平台为主。开放的世界能带给人们的难道只有“丰富”、“多元化”的生活吗?我认为不是如此,信息世界似乎在汲取人们的“精神力”,以作为其自身不断“膨胀”的养料了。

从数据中显示的00后最常用的十个手机应用来看,“娱乐”成为了人们的主题。人们没有心思也没有时间挖掘信息洪流中深层次的内容,只是任由微信、微博中真假难辨甚至子虚乌有的碎片信息填充自己的空洞——当然是徒劳的。当人们的脸上全部挂起事不关己的笑容,当“戏子家事天下知”成为常态,当“娱乐至”的精神渗透进每一个人的心中,成为信条,人们将耽于享乐,只贪婪地追求即时快感,在自己编撰的“童话”中画地为牢,再也不能承住生活的真实带来的一丁点压力。由此,娱乐泡沫的背后是上升的忧郁率,甚至自率。

与此同时,轻易地触碰世界也带来了人们的同质化,尤其对于年轻一代。在微博、美拍等地,人们太容易看到世界的主流走向,太容易意识到自己与主流的“种.种不同”,又太容易将自己掩埋、遮盖在其中了——有多少人曾摈弃心中所想,抛弃“自我”,信奉着“主流即为正确”的道理去迎合世界呢?这样一来,世界切割了人们作为“个体”的独特棱角,将人们汇集成一模一样的沙丁鱼群,在信息的海洋中随波浮沉。

由此,我们不得不担心普鲁斯特笔下的“精神亡”,失去“他者”的时代中,没有人质疑,没有人逆流,只有步伐整齐划一却不知所向的乌合之众。人们失去了作为个体而言的独立思想,从而失去了群体中思想碰撞的光芒。这样的群体静默者,膨胀着,最终走向深渊,带来的是如同一潭水的社会。

或许有人说APP“罪不至此”,但我们只在此希望所有人保持独立思考的权利和逆流而上的勇气。

这样的境地该如何打破?希望如鲁迅先生所说,“能发光的发光,能发热的发热”。若每个人都能找回自己的声音,回归真实的自己,坚守住那些曾被时代抛弃,被世界夺取的思想,那便能成为一名勇者,一名具有独立思考的勇气与智慧的人,不被信息的洪流淹没,而最终能从中劈开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的人。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2022 zuowencangku.com,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