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味的作文高中(关于年味的中学生作文大全)

年味的作文高中(关于年味的中学生作文大全)

首页叙事更新时间:2023-11-10 15:42:01
年味的作文高中(关于年味的中学生作文大全)

年味的作文高中【一】

每逢春节,年味儿就渐渐地萦绕在我们身边。喜庆的红色成为了春节中的一抹亮色,出现在商店、街边,甚至路灯上。随着春节的到来,年味儿也随着人们的喜悦被大家带进了自己家的大门。

王安石曾经写过: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贴春联是春节不可或缺的传统,家家户户把大红色的春联贴在家门上,营造出一种喜庆的节日气氛。

前几年,我们家都是从商店买一幅春联来贴。可是今年,却得由我亲自创作并书写春联。这可不是一个简单的活儿。春联是中国特有的文学形式,要求对仗工整,上下联互相对应,就连古代的七言绝句也很难做到这一点。现在,这个重担就压在了我的头上。

我决定用最工整也最方便的楷书在红色的春联纸上书写一幅七言。思来想去,我采取了普遍许多春联的主题:辞旧迎新。所谓“辞旧迎新”,就是羊年离我们远去了,猴年渐渐地来到了我们身边。有了大体的框架,创作春联就显得方便得多了。最终,我创作了这样一幅对联:上联:瑞羊挈寒乘风去;下联:金猴携暖迎春来;横批:辞旧迎新。意思就是羊年带着寒风离去了,而猴年带着暖气到来,迎接新一年的春天。

接下来,就是写春联了。每一个字,我都写得十分缓慢,生怕写错了一个字。但是,当写到下联的“迎”字时,我却多写了一撇。我赶紧换一张纸继续写。终于,我写下了最后一个字“新”。我欣喜若狂,赶紧把春联贴在了我家的大门上。

完成了春联,我心里的大石头放下了,并且骄傲自得地在家里转了一圈。表姐在帮我剪窗花,贴在窗户上;妈妈在卷春卷,香味四溢;其他人到哪儿去了?他们都在走亲访友呢。虽然没了鞭炮,但那浓郁的年味儿还是按时飘到了我们的家里。

买来的春联虽然比我写得好看,但我自己写的春联却不知不觉地令我家的年味儿更浓郁了。

年味的作文高中【二】

我一直在思索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在中国,春节是最隆重的节日,是中国人最喜欢的节日呢?后来,想了很久,我终于想明白了,人们看重的是春节的这种氛围,团圆的氛围,热闹的氛围,好玩的氛围。大家都辛苦了一年,好不容易聚到一起,一家人在一起聊聊天,吃个团圆饭,看看春节联欢晚会,谈谈工作,谈谈学习,谈谈家庭,小孩子穿上崭新的衣服,去放鞭炮,点烟花,给长辈们拜年赚压岁钱。传说除夕夜有叫“新年”的怪兽,许多人还会整夜不睡,这种习俗叫做守岁。过年的时候,人们总有一种温馨幸福的感觉。

过年固然好,可是,春节又将至,大街小巷张灯结彩,我却发现,近年来年味儿越来越淡了。似乎过年能让我们高兴高兴的,就只剩下穿穿新衣服,赚点压岁钱了。春节不再是令人人都欣喜若狂的节日,成了给幼年的小孩子们乐一乐,玩一玩的日子。

过年领着5岁的表弟去玩,走在街上,他东瞅瞅,西看看,好像什么都是很新鲜的样子,一会儿要去买氢气球,一会儿又要去游乐场玩,还有广场许多小吃也令小家伙垂涎三尺,吵着嚷着要买这买那。玩一次旋转木马能让他高兴很长时间,买一盒炮来放,能把他吓得躲在我身后不敢露面。看到广场有漂亮的花灯,拉着我的手就往广场跑,要去看花灯。叔叔给了他二十元钱零花,他激动得一蹦三尺高,喊着:“耶,爸爸给我钱了,我有钱了。我们去买好吃的!

可是,相比之下,我这个姐姐就显然成了个陪玩人士。对我来说,氢气球已经不再是我可以玩的东西,去游乐场也只是高兴一小会儿而已,广场的小吃都吃的腻了。陪着表弟去玩旋转木马,看到都是一群小孩子,似乎旋转木马也只是童年时代美好的梦了,去看花灯,花灯也只能图个漂亮,去放炮,放炮不过是噼里啪啦响几声罢了。至于表弟对二十元零花钱的热情,我就更是没有了,表弟才5岁,没人一次性给过比这二十块更多的零花钱了,可是对我来说,这二十元零花就很普通了。表弟喜欢的东西,对我都没有了吸引力,而对于过年来说,我也没有了从前的那股热乎劲儿。

眼下也正是过年时,与以前的过年相比,虽然现在过年物质生活更丰富了,但精神文化却总是像缺少了些什么,似乎那些年的过年更热闹,更开心一些,我们似乎更怀念以前的年味儿。以前过年时,总是盼着年关时候能和爸爸妈妈一起贴对子贴福字,能全家人一起扫屋子,能架起年货来准备点年货,总是盼望着三十晚上能看春晚,能一晚不睡觉守岁,能放包饺子吃饺子,总是盼望着大年初一能和爸爸妈妈领压岁钱花,能穿漂漂亮亮的新衣服,能放鞭炮放烟花。那些年,身为小孩子的我们听到鞭炮声会乱蹦乱跳,穿着新衣服在镜子前照了又照,拿着爷爷奶奶给的压岁钱舍不得花,最后还是都给了老爸老妈,等到别人家放完炮就跑过去,看看有没有剩余的小炮再捡回来自己放,午饭时看着桌上许多好吃的,流着口水却又舍不得吃,因为一年也难得改善这么几回伙食,生怕吃完了明天吃不上这些好吃的了,过年的时候爸妈总会领着我们一家到摄影馆照许多相片,我总是摆出各种姿势来显摆,妈妈总说我爱臭美。可是到了如今,物质生活好了,即使在平常爸妈也会给买很多漂亮的衣服,亲友也会给足够的零花钱,老虎炮要多少有多少,文娱节目天天有,好吃的随处可见,最不缺的就是食物,而家家都有数码照相机,想什么时候拍照就什么时候拍照。所以,有了物质生活的丰富,人们就把精神文化给忽略了,过年的程序删减了一道又一道,过年的氛围也少了一层又一层。

过年也是一种文化,在如今这种精神文化短缺的时候,或许,追求民俗,一家人围在一个大火炉前讲讲各自的故事,参加参加各地的风俗活动,也能找到一些年的感觉……我思索着,那份一家人其乐融融的氛围何时能重新出现在年关呢,那份我怀念的年味儿,那种特殊的精神文化……

年味的作文高中【三】

城里人永远享受着便利,过年过节也一样,或去超市里采购些袋装盒装的速成食品,或举家到大酒店聚一聚,或干脆借机潇洒地跟着旅行团外出旅游。乡间就不同了,特重视过节过年,就像春天播种插秧、夏天灌水施肥、秋天收割打场一样,每一桩每一件都做得非常认真,非常仔细。

乡间的“新年”来得特别早。进入腊月天,外出务工的人们便计划着返回家乡,接着便陆陆续续地拎着大包小包,带着老婆孩子,赶了火车,搭了汽车,匆匆忙忙行走在乡间的道路上。带着切切的思念,带着殷殷的期盼,也带着一年收获的喜悦,他们要与家里的老人孩子、十里八乡的亲朋相见,享受着浓浓的亲情。年味儿洋溢在那声声的笑语中,在那紧紧的拥抱中……

乡间的“新年”过得特积极。腊月才过一半,集市便日渐热闹起来,一大早就攒动着人头,大姑娘、小媳妇们一拨一拨地挤在肉摊前、百货店里,买几条鱼,提一箱酒,置几套新衣,扛一台电暖气……每个人的手都不闲着。平时难得展开老脸的李婶、刘三姑见了面也笑靥如花:“哎呀,俺家臭小子回来了,带着个漂亮媳妇,还抱着个大胖小子呢!”“恭喜,恭喜啊!俺家老大就爱瞎作弄,买个什么车,这不,一小家子开车回来过年了!”……集市的热闹一直延伸到乡下,家家的门前都挂出大嘟噜大嘟噜的腊物,鹅呀,鸡呀,鱼呀,腊肠呀,简直成了又一个农贸市场。

乡间的“新年”过得特殷实。从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开始,家家就准备操办大年了,女人们把买来的吃物分类存放,两只鸡,宰两条鱼,炸些圆子豆腐泡。过年的前一天,就更忙活了,所有的腊物都要提前煮熟,灶台前弥漫着腾腾的热气,散发着浓浓的香味,这家的与那家的混在一起,在整个的乡野里飘溢着。

乡间的“新年”过得特喜庆。年夜饭摆上桌,家中老人点燃香烛,外面的鞭炮“噼里啪啦”地响个不停,一家人围桌而坐,烛光映照着一张张开心的脸。你敬我一杯白酒,我敬你一杯果汁,你祝我“万事如意”,我祝你“新年发财”,其乐融融,好不热闹!

年夜饭后,大人们围火而坐,叙家常,谈打算,畅想未来,看看春晚节目;孩子们更是乐开了怀,放一阵烟花,玩一会“地老鼠”,又嘴里衔着糖果,给大人磕头辞岁,当然小脑袋里打着小算盘——得到大人的压岁钱。大大的红包到手了,一个个脸上乐开了花,给大人们唱歌,逗大人们一阵一阵地笑……

乡间的“新年”意味深长,它衔接着收获与梦想,酝酿着来年更幸福的团聚,更浓更浓的年味儿。

年味的作文高中【四】

春节是人们最隆重的节日。临近年关,远在异乡打工和上学的乡里人经历“春运“的重重考验,回到家乡,与家人团聚、共庆新年。快要过年了,人们紧锣密鼓地筹办年货。大年三十晚上,各家各户桌上都摆满了香喷喷的年夜饭。饭桌上,家人有说有笑,唠唠家常,合计合计来年的打算,一起看看春晚,节日的气氛变得更浓了。饭后,老人、大人和孩子一起守岁,祈求新年更加美好。大年初一,家家户户张贴春联、放鞭炮,欢渡春节。人们见面个个面带笑容、互说吉祥话。小孩到本家近房(同一家族的人)去拜年,想多攒些压岁钱。整个乡村处在热烈的喜庆之中。

特别在大年前后,小镇上的集会便成了名副其实的“相亲会”。平时在外忙于打工的青年男女,恰好利用春节回家的这次机会解决了婚姻大事,也好满足家里老人的心愿。媒人约好地点,邀来男女双方见面。媒人帮着搭桥牵线,忙着撮合。双方的家人也都帮着仔细地打量。街上热闹的相亲场面,成了乡村过年风味独特的景象。

然而,在人们的印象中,“年味”似乎淡了许多。尤其是与近几年相比,人们更加怀念过去的春节。虽然过去的物质生活比不上现在,但是“过大年”远不是吃吃喝喝那么简单。吃喝只是物质匮乏年代给人们留过的心理暗示,本身并不是过年的重要内容。主要原因应该是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缺失。大多数春联由原先的家人手写变为了街市上的印刷,人们已不能到裁红纸、写毛笔字、读春联的快乐了。人们过去之间的走亲访友也变为了呆在家中看电视或上网······于是人与人之间似乎多了层隔阂。

风俗正在简化,人情也日渐淡薄。原因就在与人们在追求更高物质生活时,却忘记了生育咱们的“传统的文化”,令人担忧的`是,无论乡村还是城市,这种趋势还在上升。难道以后人们只能在记忆中追寻那种“年味“了吗?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2022 zuowencangku.com,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