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无字的书高考作文(读无字书议论文)

读无字的书高考作文(读无字书议论文)

首页叙事更新时间:2024-05-13 23:15:32
读无字的书高考作文(读无字书议论文)

读无字的书高考作文【一】

人获得知识有两条道路,一是实践,一是读书。实践就是行万里路,就是要去读懂社会这本“无字天书”,这是最重要的一条求知渠道。司马迁、李白、沈括、徐霞客,数不胜数的先圣先贤都是行万里路而有成就的例子。

古语有云:书看无字书,话听言外意。曹雪芹在《红楼梦》第五回有一副: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这些说的都是“无字书”的妙用。尤其是清人张潮,关于“无字书”的论说已经达到出神入化的地步。他在《幽梦影》第一四二条写道:“善读书者,无之而非书,山水亦书也,棋酒亦书也,花月亦书也;善游山水者,无之而非山水,书史亦山水也,诗酒亦山水也,花月亦山水也”;九十六条说:“文章是案头之山水,山水是地上之文章”;第一八一条又说:“能读无字之书,方可得惊人妙句”。这种读书是达到了化境的读书,无字之书得于自然,见于心性,这样读书才“能会难通之解”,“可参最上禅机”。张潮的朋友黄交三称赞说:“山老(张潮,字山来)之学,从悟而入,故常有彻天彻地之言。”读书到这份上,当然书便是胸中山水,山水便是胸中之书了。

然而古往今来,似这般善读“无字书”的毕竟不多,更多的人则以为只读有字之书便可以了,正所谓“读书破万卷”。可惜一些人有字书读了不少,最后却变成一个无所作为的“两脚书橱”。《南史·陆澄传》记载:澄当世称为硕学,读《易》三年不解文义,欲撰《宋书》竟不成。王俭戏之曰:“陆公,书橱也。”记硬背,不求甚解,更别说理论联系实际了,像陆澄这样读书读书,就难怪写不出书来。同样是姓陆,陆澄和陆游比起来,在读书的见识上显然有霄壤之别。

面对世人“读书,读书,读书”的现象,明朝洪应明在《菜根谭》一书中不无惋惜地说:“人解读有字书,不解读无字书;知弹有弦琴,不知弹无弦琴。以迹用不以神用,何以得琴书佳趣?”是啊,只知运用有形迹的事物,不懂得领悟无形的神韵,这种庸俗的人又如何能理解音乐和读书的真正乐趣呢?

读无字的书高考作文【二】

这样的广告词自然吸引了许多顾客,我便是这众多顾客之一。人们聚集在舞台上,你一言,我一语的争论着。老板见顾客差不多满了,并开始进行介绍

“敬爱的顾客朋友们,大家好。欢迎你们来参观本公司新研制的高科技书籍产品。这种书籍产品分为多种类型,现在由我向您一一介绍。”说完,老板便拿起一本书:“顾客朋友们,现在展现在你们眼前的就是本公司新研制的\'产品之一—超薄式书,这种书,看上去就像一张纸,其实不然,大家请看。”老板把书拿侧了,继续说:“这里有三个按钮,一红一白一蓝,按红色按钮,书面内容会自动转到,白色按钮则返回,并且书的设计也会随着内容所改变。这本书就像个小书店,里面有上百本书,您只要在书皮上写上书名,按下蓝色按钮,便会出现这本书的内容。这种书携带方便,适合出门远游者使用。”

台下响起一片掌声。

老板又拿起一本书说:“这是播音机式的书。别看它普普通通,其实它暗藏“机”。你们千万别误会,这“机”指的是微型播音机,这种播音机小得几乎看不见。这种书也有两个按钮,一黄一蓝,按黄钮,微型播音机就会把书的内容一字一端地读出来。如果您不看了,并再按黄钮,它并停止播音。而蓝钮则是用来调节音量和速度。这种书主要是给盲人和小孩使用。”台下又是一片掌声。

“今天就介绍到这里,大家明天继续捧场。要买书的顾客请到购书处。”

话音刚落,大家便纷纷向购书处跑去。一千本书一下子就剩下几本。呀!我光顾着说,忘记了我也要去买书。不说了,不说了,再说就买不到了,拜拜!

读无字的书高考作文【三】

说起语言,不知在你们的记忆中是否还记得我们牙牙学语的时候;不知在你们的记忆中是否还记得爸爸妈妈拿着生词卡,指着上面的生词一字一字地教我们的时候;不知在你们的记忆中是否还记得上小学的时候,在课堂上跟着老师张口学“a,o,ei……”等音标的时候。也许有的人记得,也许有的人既不清了,但是在我印象中格外深刻,因为对于别人来说,学习语言也许是一件轻轻松松的事情,也许是一种生来具有的一种天赋,但是对于一个听力不健全的我来说,学习语言的过程遇到了很大的困难,遇到了难以想象的障碍。我还记得,在我很小的时候,我的家庭条件不是很富裕,买一对助听器已经超出了她们所承受的经济范围,她们大可不买助听器,让我在一个无声的世界成长,但是她们不甘放弃我学习语言的机会,东拼西借地为我买了一对助听器,开始锻炼我的听力和学习语言。由于我的.父母是聋哑人,并不能像其他的父母那样可以教我说话,做我的第一个语言老师。于是教我说话的任务放在了我的奶奶身上,她是第一个教会我拼音也是第一个教会我说话的人,我的奶奶是四川人,所以她有一口四川方言,于是我理所当然跟奶奶学习四川话,我还记得我第一个学会的词语是“妈妈,爸爸”,当我学会时,我跑到妈妈面前,叫了一声妈妈,现在回想起,也许是因为这一声“妈妈”,更加坚定了我的家人要让我学会说话的决心。每当我在家里跟着奶奶学说话的时候,常常练着我喉咙又痛又哑,因为我的听力不是好,听到的声音不是很清楚,常常会把两个差不多的音搞混,奶奶反反复复地教,甚至在我耳边大声地说,有时拿着我的手放在她的喉咙上让我感受她的声音,就这样,跟着奶奶学习四川方言有三年多。后来有一天我到外婆家玩的时候,看到外婆叫了一声后,看着外婆吓到的表情,我不知道外婆为什么露出这样的表情,也许是被我的一声“外婆”给吓到了,也许是我的发音不正确。也许外婆觉得再跟着奶奶学习四川话,会浪费了我的时间,对我未来的生活,和别人沟通交流带来不便,于是外婆开始担任了我的说话老师,外婆是上海人,不但会普通话,也会上海话,我常常看着外婆和别人交流,我很羡慕,羡慕外婆又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外婆打算从头开始重新教我,那时候,我不明白,为什么要重新学习语言,在外婆的训练下,我渐渐的感受到语言的不同,感受到语言的美。也许在上海,在外地,字都是一样的,但说出来的声音却大相径庭,现在我非常感谢外婆,感谢外婆教会了我说话,一遍又一遍地教我发音;也感谢外婆对我有耐心,一遍又一遍地纠正我的发音,是我现在的语言得到了提高。

每当到了双休日或放假的时候,我总会到外婆家小住一段时间,比起奶奶,我最喜欢外婆了,因为外婆并不像奶奶那样,总逼着我坐在椅子上,拿着笔纸在桌上一边写字一边教我发音,每当我读错了的时候,奶奶总会骂我,再逼着我读汉语拼音……而外婆呢,并不是这样,她总是抱着我在床上讲故事给我听,然后再让我讲讲其中我最喜欢的一段话,当我开始说的时候,一旦外婆听到不标准的发音时,总会让我停下来,在读错了的地方一字一字地叫我,叫我一字一字地读,直到我读对了几遍后,再让我继续说下去,当我说完了的时候,外婆总会表扬我,还不是奖励给我一些小东西,使我的信心大大增加。每当外婆带我出门的时侯,她看到路上的某件东西时,都会告诉这是什么东西,然后再让我读一遍,有时遇上很难读的生词时,外婆也不着急,慢慢地教,也让我把手放在她的喉咙上让我感受着外婆说话的声音,然后再把手放在自己的喉咙上,模仿者外婆说话的音,在这学习的过程中,我感受到了很多快乐,也让我从外婆身上学会了很多。我还记得我上中学的那会儿,我不知道说了什么话,遭到了同学们的嘲笑,看着他们的嘲笑,我的自尊心仿佛受到了伤害,这也使我更加不敢开口说话,后来在一次的家长会上,外婆从老师那边听说了我被同学们嘲笑的事情,回到家后,外婆没有批评我,反而语重心长地对我说:每个人身上都有不同的缺陷,我们面对缺陷不应该逃避,而是应该努力把它做好,做得很好,让嘲笑你的人更加心服口服,哑口无言才行,别人努力了一倍,你要多比别人努力三四倍,做到最好。就是外婆的这番话,不光使我的发音得到了进步,而且在别的事情上比别人多了几倍的努力,使我学会了坚持,使我有了很多的收获。

正是因为外婆,让我感受到世界上最美妙的语言。因为通通过语言,我们可以了解彼此;因为通过语言我们可以来表达我们自己的情感;因为通过语言,我们可以了解到很多的事物,方便地和人们沟通……语言是我们的民族最重要的特征之一,也是文字的祖先,假如我们没有了语言,那么人与人之间怎样沟通;假如我们没有了语言,我们怎么表达我们的思想;假如我们没有了语言,我们怎么可以认识文字,学习很多知识?所以同胞们,不要忘记了我们的母语,不要忘记了语言带给我们的美妙,让我们牢牢记住我们中国的语言,一代一代的传延下去。

读无字的书高考作文【四】

落叶无声,空余尘土满心的偏执,埋葬了往昔的留存;流水无痕,唯剩顽石无言的见证,缠绵了几世的缘分。岁月的年轮间封印了太多不经意的瞬间,其中亦有那空若无物的回忆,确实是一片空白,只因那身影离逝的太快,不曾有过一丝一毫的犹豫,以至于我再无法看清那背影。这是悠悠几载的年少,也是此间彼时的少年。

当燕子归来,紫薇花开几度浸月,当那份缱倦的.邂逅已归还给了曾近的誓言。那个隐约渺无的背影依然没有出现。似乎从未来过一般,潇洒的走了。可是我知道,她确实是存在过的。因为这是我的青春,与对年少永恒的祭奠。即便被世人摈弃,即便怎样的污浊不堪,那终究是流连轻拂过的年少,一个杳杳无痕的背影。

迷惘几何?顿措几何?失意悲凉又几何?转过了时间的幻梦,度过了充盈满心的酸涩,她便随着向晚的钟声,消失在寂静的古道。断肠芳草伴行,杨柳西风悠远。百里莺歌杜鹃啼。

既是无声,何谈复存?和着繁华初成却被烟雨凋零的悲凉,吟诵着年少尚好却被苍老华年所湮灭的凄怨。一遍又一遍,是对逝去时光的挽歌。年少已去,未留影。

其实,那杳杳的背影并非未被知晓,不过那往昔的模样,如今早已淡忘罢。可即使不在亦无妨,即使消逝亦无妨,只要存在过便足以被珍惜。

逝去的终将逝去,存在的唯于即刻。只有似曾相识的记忆与那虽杳无却存于心上的背影,彰显着那时,有过曾近。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2022 zuowencangku.com,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