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天类型作文(天气气候的描写方法作文)

三伏天类型作文(天气气候的描写方法作文)

首页叙事更新时间:2024-05-20 03:24:25
三伏天类型作文(天气气候的描写方法作文)

三伏天类型作文【一】

每年夏日的7月中旬至8月中旬,是我国独有的“三伏”节气,并都印在我国的日历上。 我国从公元前776年至今,流行“干支纪日法”,即是把天干的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的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各取一个字结合而得甲子、乙丑、丙寅……等六十组的不同名称来记日子,每逢有“庚”字的日子叫“庚日”。秦汉时盛行“五行生克”的唯心说法,认为最热的夏天日子属火,而庚属金,火克金(金怕火烧融,所以到庚日,金必伏藏。于是就规定从夏至日(阳历6月21日或22日后第三庚日为初伏(有十天,第四庚日为中伏(有的年是十天,有的年是二十天,立秋(阳历8月7日或8日后第一庚日为三伏,有十天。这样,三伏就有固定的日期了。按照这种规定,可以算出伏天在阳历的.7月中旬至8月中旬。 伏天之所以酷热,从日地关系上看,自春分日开始到夏天,太阳从直射赤道逐渐变为直射北回归线。夏至这天是北半球一年中白昼最长的一天,这一天北半球地面接受的太阳热量最多而散热最少。但一年中最热的日子并不是夏至,而是夏至后的伏天,特别是中伏和三伏天。 伏天的说法据说历史相当久远,起源于春秋时期的秦国,《史记·秦纪六》中云:“秦德公二年(公元前676年初伏。”唐人张守节曰:“六月三伏之节,起秦德公为之,故云初伏,伏者,隐伏避盛暑也。”古代伏天时跟其他节令一样,民间传承着很多食俗。

三伏天类型作文【二】

火辣辣的夏天来了,天阳烘烤着大地,花儿多无精打采的垂下了头。小狗、大象、小狐狸这三个形影不离的好朋友聚在一棵大树下玩耍。

小狐狸擦了擦满是汗水的额头,不高兴地说:“哎,今天怎么这么热!”大象听了,连忙捡起一片大叶子,轻轻为狐狸扇风;小狗听了,也轻轻地为狐狸吹着凉气。

小狐狸感觉舒服了许多,再抬头看看大象和小狗,奇怪呀!它们神态平静,似乎一点也不热似的,小狐狸忍不住好奇问:“象哥哥,你为什么看上去一点都不热呢?”大象笑着说:“哈哈,我不怕热是因为我有两样法宝呢!”“在哪里?”小狐狸连忙跑过去在大象身上这里瞧瞧,那里摸摸。可找了大半天,连个宝贝的影子都见不到,就更加纳闷了

看到小狐狸这个模样,大象不禁笑了起来“呵呵,告诉你吧,这个”法宝“就是我的耳朵和鼻子!!在我热的时候,我的两只耳朵就像风扇一样为我扇风,如果热得实在受不了了,我只需要来到池塘边,吸一鼻子水,然后撒到我的身上,冲个凉水澡,又舒服又凉快!”大象得意地说。

小狐狸若有所思的点了点头,但很快又把头转向了小狗。“狗弟弟,那你是用什么办法来散热的呢?”小狗顽皮的吐了吐舌头,自豪的说:“我的散热器就是舌头!当我赶到炎热时,我只需伸出舌头,不停的吸入来那个气,再通过舌头把凉分散到身体各个部分就可以了!”小狐狸听了,很是羡慕,说“你们的法宝可真好!”大象它们两个听了,不好意思的.笑了。

他们三个约好了,第二天还来这里展示各自的散热方法。

三伏天类型作文【三】

三伏天出现在小暑与大暑之间,是一年中气温最高且又潮湿、闷热的日子。所谓的“伏天儿”,就是指农历“三伏天”,即一年当中最热的一段时间。三伏天出现在小暑与大暑之间,是一年中气温最高且又潮湿、闷热的日子。 可以这样理解:“伏”就是天气太热了,宜伏不宜动,三伏是中原地区在一年中最热的三、四十天,三伏是按农历计算的,大约处在阳历的7月中旬至8月上旬间。

每年入伏的时间不固定,中伏的长短也不相同,需要查历书计算,简单地可以用“夏至三庚”这4字口诀来表示入伏的日期,即从夏至后第3个“庚”日算起,初伏为10天,中伏为10天或20天,末伏为10天。我国古代流行“干支纪日法”,用10个天干与12个地支相配而成的60组不同的名称来记日子,循环使用。每逢有庚字的日子叫庚日。庚日的“庚”字是“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10个天干中的第7个字,庚日每10天重复一次。从夏至开始,依照干支纪日的排列,第3个庚日为初伏,第4个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第1个庚日为末伏。当夏至与立秋之间出现4个庚日时中伏为10天,出现5个庚日则为20天。看来,庚日出现的早晚将影响中伏的长短,所以,出现了有些年份伏天30天,今年伏天为40天的情况。

由于三伏天是全年中天气最热,气温最高,阳气最盛的阶段,在这一阶段,人体腠理疏松,经络气流通,有利于药物的渗透与吸收,而庚日又与肺金有关(庚日为金,属大肠,大肠与肺相表里,为温煦肺经阳气,驱散内伏寒邪的最佳时机。加之精心选取有温经散寒、化痰平喘作用的膀胱经及督脉腧穴进行敷贴,相得益彰,共收扶正祛邪之功,故而能起到防病治病的作用。 因此“三伏灸”经常被用作冬病夏治,防病治病的好方式。

三伏天类型作文【四】

欢呼,在一朵朵不同的唇上出现。

招手,在一只只不同的臂前挥舞。

——题记

你看到过这样的镜头么?

一声急促的放学铃,校门在铃声中打开了。一群如小鸟般的孩子,脸上充满了笑容,奔走出了校门,逐渐逐渐散开去,四下寻找自己大人的身影。而大人们正在对面眺望是不是有自己的孩子出来。

你看到过这样的镜头么?

马路对面的大人,一旦发现自己的孩子,立刻开始大声喊叫,比方说,这里会喊出一句:“宝贝,妈妈在这里。”那里又会喊出一句:“唉,人在这里,你的眼睛看到哪里去了?”“孩子,快,车多,到奶奶这里来!”之类的。于是,整个对面,充斥着大人的呼唤。有粘糊糊的、有强健有力的、有沙哑的.······

你看到过这样的镜头么?

一旦发现自己的孩子离自己比较近,于是一把拽过孩子,拉到自己身边,一边拿下孩子身上负重的东西,一边抱怨着,不信,你听:“哎呀,你怎么这么晚才放学呀,我都等了好久。”而孩子则没理会这些,自顾自的说学校里发生了什么事,而大人则怜爱地听着。而没有接送的孩子,揪准机会买一点小零小碎的东西吃。人都是这么长大的。

你看到过这样的镜头么?

看见孩子在和同学打打闹闹,完全不顾大人的焦急等待。大人们先会是稍有放大愠怒,但那颗悬着的心放下了,于是表情也缓和下来了,变成一种温和的笑。轻轻拉着孩子,告诉他该回家了,下午还可以一起玩,一起聊,然后教孩子们互相道别。孩子是自己的掌上明珠,已经握在手里,难道还放不下么?

似乎,你也看到这样的镜头。

三伏天类型作文【五】

今天天气真好,小狗嘟嘟出去找小伙伴们玩。

嘟嘟先来到小猪家。他一看到小猪,不禁皱起了眉头,你猜小猪在干什么?他正在烂泥里头打滚呢,满身都是黑乎乎的泥水。嘟嘟连忙说:“小猪,你怎么在泥里玩呀,脏了,快去洗个澡吧!”小猪笑呵呵的说:“我正在洗澡啊。”“你在洗澡?”嘟嘟看看脏兮兮的烂泥,奇怪的问,“用泥洗澡?那不是越洗越脏了吗?”“嘟嘟,这你就不懂了,我们在泥里翻滚,蹭痒,不但凉快,还可以除掉身上的寄生虫呢。这种洗澡方法叫泥浴。”“噢,原来是这样。”嘟嘟明白了,“那你继续洗澡吧,我找别的小伙伴去了。”

嘟嘟离开了小猪家,来到沙地上。鸡妈妈正领着小鸡们做游戏呢,他们各个头上、身上、翅膀上都占满了沙粒。嘟嘟说:“鸡妈妈,看你们弄得满身沙子,快带你的小宝宝去洗个澡吧。”小鸡抢着说:“我们正在洗澡呢。”“你们在洗澡?”嘟嘟不解的问。鸡妈妈笑了:“我们在沙土中玩耍,沙粒会清洗我们羽毛中的污垢,这种洗澡方法叫沙浴。”“噢,原来如此。”嘟嘟明白了,“那你们继续洗澡吧,我找别的小伙伴去了。”

嘟嘟告别了小鸡一家,一边走一边想:小猪用泥洗澡,小鸡用沙子洗澡,他们洗澡的方法可真特别呀。

前面小马、海龟和小蛇在说话呢,“他们是怎么洗澡的?”嘟嘟跑过去问:“嘿,大家好!刚才我见到猪用泥洗澡,鸡用沙子洗澡。你们都是怎么洗澡的呢?”小马说:“我用风洗澡,我们站在辽阔的草原上,任大风吹拂,清除皮毛中的灰尘,叫做风浴。”小蛇说:“清晨,小草上沾满了露珠,我在草中串行时,露珠会为我洗澡,这叫草浴。”小海龟慢吞吞的说:“遇到风和日丽的天气,我就爬上海滩晒太阳,叫做日光浴。”

“你们好!”大家一抬头,原来是树上的小鸟在说话呢,“你们看见我身上有什么东西吗?”嘟嘟仔细一看,许多小蚂蚁在小鸟的羽毛里钻来钻去,忙个不停。看着大家诧异的目光,小鸟笑了:“他们可都是我的好朋友,这些酸性蚂蚁正在替我清理羽毛深处的细菌和寄生虫,这叫蚂蚁浴。”

噢,原来小动物洗澡的方法有这么多种,真有趣呀!

三伏天类型作文【六】

俗话说“冷在三九,热在三伏”。7月7日节气是小暑,古籍《群芳谱》中说:“暑期之此尚未极也。”因为小暑过后,全年最热的三伏就到了。伏天是雨水集中,全年最热的日子,又是阴起阳降的时候。《汉书·郊祀志注》中说:“伏者,谓阴气将起,迫于残阳而未得升。故为藏伏,因名伏日。”夏至这天白昼长,太阳角度最高,但不是一年中天气最热的时候,因为接近地表的热量这时还在继续积蓄,并没有达到最多的时候。夏至后日照时间一天比一天少了,气温却一天比一天持续升高,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的时候开始入伏,俗话说:“小暑大暑紧相连,气温升高热炎炎”。这段时间叫数伏天。

数伏天气要一个多月,古人把这段时间叫“三伏”,由初伏、中伏、末伏组成。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入伏,是初伏的第一天,10天后是第四个庚日叫中伏,如果第五个庚日在立秋之前,那么中伏就需20天,俗称两个中伏;若在立秋之后,中伏就是10天;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叫末伏。例如:2007年初伏第一天是庚子日,时间是7月15日、中伏庚申日,7月25日、末伏庚辰日,8月14日。8月23日是末伏第十天,以后就出伏了,随着日照时间缩短,天气也一天比一天凉爽了。

“伏”,乃是藏阴气于炽热之中的意思,具有警示作用。庚,在天干中排列第七,在与五行搭配中属金。金怕火,在数伏天气中逐日消减,因此古人以庚日来计“伏”。入伏以后,暴雨易形成洪水,称为“伏汛”。农谚说:“小暑大暑淹老鼠”、“福雨淋淋农民喜,小暑防洪别忘记”。因此,数伏天气既要防暑,又要防汛。我国用十个天干和十二个地支相互搭配,六十天为一周期的纪日方法,已有两千七百多年的历史了,据甲骨文研究是在春秋时期鲁隐公三年(公元前722年元月二日已巳日开始,至今从未错记,是中国历法史上的一个奇迹。由于干支纪日与农历各月无一定对应规律可循,除推算个人生辰八字有用外,在其他领域目前很少使用,只有在推算“伏日”、“出梅入梅”、“分龙”等杂节气时才使用。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2022 zuowencangku.com,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