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作文端午割艾草(端午节上山采艾草作文)

小学生作文端午割艾草(端午节上山采艾草作文)

首页日记更新时间:2024-06-10 10:02:47
小学生作文端午割艾草(端午节上山采艾草作文)

小学生作文端午割艾草【一】

上幼儿园的时候,老师就教过我们:“五月五,过端午,门插艾,香满堂,吃粽子,撒白糖,龙州下水喜洋洋。”

姑姑说,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艾节、端五、重午、午日、夏节。虽然名称不同,但各地人民过节的习俗是相同的。端午节是我国二千多年的旧习俗,每到这一天,家家户户都悬钟馗像,挂艾叶菖蒲,赛龙舟,吃粽子,饮雄黄酒,祛百病,小孩还要佩戴香囊。

我们的大队辅导员告诉我们:端午节的意义就是纪念历史上伟大的民族诗人屈原。

今年的端午节我们学校也放假了,我的姑姑给和姥姥都给我们送来了她们亲手包的粽子、炸的菜角和麻叶,我吃着粽子真香啊!真的谢谢她们!

小学生作文端午割艾草【二】

“五月五,是端阳;插艾叶,挂香囊;五彩线,手腕绑;吃粽子,蘸白糖;龙舟下水喜洋洋……”

盼呀盼,终于盼到了端午节的到来。

“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鬓。”初四晚上,妈妈忙着给我们编“端午索”。只见妈妈拿两根五彩线放在腿上,朝下一搓,然后提起来,两股线像有魔力一般,滴溜溜一转,神奇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麻花似的五彩斑斓的花索。我和妹妹早就等不及了,见妈妈编好一个就去抢,抢到后戴在手腕上,左看右看,觉得既漂亮又神气。抢不到的只好提高警惕,等待下次。淘气的妹妹把两腕上戴得满满的,跟我比试一番,又去炫耀别的小伙伴。据说端午节戴“索”可以辟邪祈福,妈妈每年都要精心地准备、搓编,但我们只是觉得很新奇。

初五清晨,东方的天边刚露出一抹鱼肚白,晨雾像轻纱一般披在山头,我和伙伴们就相约上天柱山挽艾草。大人们说,端午的艾会给家人带来好运,还可以辟邪气、驱蚊虫,治疗好多疾病。山脚下密密麻麻全是人,老的,小的,大家都是要上山去挽端午艾。走到半山腰,往下看,爬山的队伍就像一条蠕动的五彩长龙,望不见头,也望不到尾。大家欢快的说笑,惊醒了朦胧的大山小壑,鸟鸣声,流水声,分明就是天柱山热情的欢迎。

看着已经有人抱了一大把艾下山,我们心里就急了,赶忙四下里搜寻艾草。我专走人少的地方,鞋子、裤腿早就被露水打湿了,也没有发觉。凉爽的晨风轻轻地吹着,美丽的鸟儿百转千回,盛开的野花仰着一张张笑脸。但我顾不上欣赏这些,只是飞速地搜索我的爱物。忽然,眼前一亮,终于发现一簇灰朦朦高耸的艾草!淡淡的清香扑鼻而来,嫩嫩的叶子上挂着几滴晨露,在朝阳的映照下,闪烁着五彩光芒。我兴奋极了,弯腰拔了起来。

太阳渐渐升高了,灿烂的阳光给天柱山染上一层金色。站在山顶俯瞰全城,在五彩云霞映衬下,鳞次栉比红顶白墙的楼房显得格外美丽祥和;蜿蜒的汾河水,就好像一条晶莹的玉带。下山时,伙伴们一人拿了一大把艾,不约而同的都在耳鬓别了一片艾叶,有的甚至双耳都别上了整根的艾草。大家相互比着多少、长短,欢声笑语回荡在郁郁葱葱的山谷中。

回到家,我拣了几根艾挂在了门上,剩余的晾在窗台上。我又精心挑选了几片特别的艾叶夹在书里,心中默默地许下了一个美好的愿望。然后又拿些艾草送给了院里的爷爷和奶奶,希望他们在一年当中能够幸福健康。

当我忙完这些的时候,妈妈蒸的糯米粥的甜香味也悠悠地弥漫开来,和着艾草的清香,和着人们的欢笑,在阳光下、在五月的大地上酝酿。

小学生作文端午割艾草【三】

今天一大早,厨房就传来一阵由锅碗瓢盆碰撞组成的打击乐,打扰了我的一场好梦。我蒙着被子大叫:“是谁啊!大清早干什么呢?”投诉无果,我来了个鲤鱼打挺,自己下床去寻找答案。

来到厨房,我终于知道了真相:原来妈妈正在做青团呢!对!今天是清明节,于是我也兴致勃勃地加入其中。

这时候,妈妈已经揉好了面团,她往面团里面加入了青青的艾草汁,然后使劲搓揉着。不一会,白白的面团就变成了碧绿碧绿的,像一块翡翠。我迫不及待地从揉好的面团中揪下一小块,学着妈妈的样子,用手心揉出一个绿色的小圆球,就像一个小小的乒乓球。

接着,我用大拇指在小圆球中戳出一个小洞,四指配合着大拇指按压小洞边缘,另一只手握在团子底下不停转动。面团儿一开始像一个鸟巢,渐渐变成了一个小酒杯。我看了一下妈妈的“酒杯”,又看了一下自己的,发现自己的“酒杯”可难看了,外表凹凸不平,边缘还很厚。我继续努力让杯子变薄,可是一不小心,就把“酒杯”戳破了。看着这个残破的“酒杯”,我很沮丧。

这时,妈妈走过来说:“这就放弃了?有了失败的经历,成功就不远了,妈妈和你一起再包一个吧。”我点了点头,于是重整旗鼓,把破“酒杯”重新揉成一个小圆球,跟着妈妈的动作,一步一步做了起来。终于,一个漂亮的“小酒杯”就出现在我眼前。

我瞧见那一大碗香喷喷的馅料,口水在我口中泛滥着,眼看快要溢出口了,我赶紧咽了咽,舀了一大勺子馅料,放到“酒杯”里,开始收口。但是我的手轻轻一捏,里面的馅儿马上就跑到了外面,好像在说:“我们自由了!”我又把馅料按回去,不一会儿它们又往外冒了,我只好将馅料“放生”了一些,终于能顺利收口,一个青团就这样“诞生”了。

我觉得圆圆的青团太千篇一律,一个古灵精怪的念头冒了出来。我做出了各种各样形状的青团,有流星锤、金字塔……妈妈看了,哈哈大笑:“你做的青团真是太有趣了,现在我们开始上锅蒸吧。”我跟着妈妈把青团放入锅中,期待着出锅。

不多久,锅上飘出袅袅水汽,像一条条白纱笼罩在厨房,渐渐散发出淡淡的艾草香……

这真是一个有趣又飘着艾草清香的清明节。

小学生作文端午割艾草【四】

早上,我刚睁开眼睛,就想起了昨天妈妈和我说过,今天要包青团,于是我一个激灵坐了起来。

我洗漱好之后来到厨房,看见妈妈已经把馅准备好了,里面有肉、茭白、蘑菇等,看起来就让人胃口大开。在馅料的边上还有一块绿色的面团,像是一大块黏土,但是却散发出淡淡的清香。

我看到妈妈包的青团一个个像胖娃娃似的,非常可爱,而且感觉很好玩的样子,就让妈妈也教我包青团。妈妈一边教我,一边给我做示范。她先从大面团上揪下一点,长长的细丝在妈妈的使劲拉扯下落了下来,接下来妈妈把揪下来的小面团揉成了一个小圆球,再在小圆球上戳出一个洞,接着把它捏成一口“小碗”,装上馅,最后把口收回来,一个青团就做好了。这个青团头顶上有个小尖尖,像可爱的天线宝宝,如果没有头上的那一小揪,大概就成了史莱姆了吧,真好玩。

接下来我开始制作青团了,我按照妈妈教我的方法,努力地想把小圆球捏成小碗的形状,但是不管我怎么做,试多少次都做不成小碗!这时我想:偶尔滥竽充数一下也是可以的吧,嗯,对,这叫善意的谎言!我偷偷看了一眼其他人,都没有注意到我,所以就把青团揉圆后,搓出一个小揪揪,放到了大家做的青团中间。

奶奶看到了,奇怪地说:“昱成,你的青团怎么那么小啊,你是不是馅放太少了?”我听了有点心虚,紧张地说:“我怕馅放太多了,口合不上,就少放了点。”奶奶点了点头,没有再问,我才松了一口气。

青团做好后,妈妈就拿去蒸,没多久,青团就蒸好了,我迫不及待地来到锅旁等着。当妈妈掀开锅盖的时候,一阵白烟让我眼前一片模糊,但是一阵清香却钻进了我的鼻子里。“真香!”我砸吧着嘴说。妈妈看到我这个样子,就给我夹了一个,青团看起来色香味俱全,吃起来油而不腻,我吃得满意极了。

吃着香喷喷的青团,我不禁想:为什么清明节要吃青团呢?当我问妈妈的时候,她给我讲了个故事:原来太平天国的将领李秀成曾经在清明节的时候被清兵追赶,关在城外,没有吃的,当地的一个农民做了青团给他吃,他觉得青团好吃又方便携带,跟部队汇合之后就教大家做青团,所以吃青团的习俗就这样流传下来了。我听得入迷,原来青团还有这样一个传说呢!

突然,爸爸“咦”了一声,大家都朝他看去,原来他吃到了我做的那个没有馅的青团,在大家的“逼供”下,我承认了那个是我做的,大家都哈哈大笑!

小学生作文端午割艾草【五】

对艾草,算老相识但也没那么熟悉。

初识艾草,是不经意间在后院的墙角发现的。淡淡的异香让我十分惊奇,外婆说那是艾草,也可以叫艾叶,能做药也可驱虫,夏天种最好。我懵懵懂懂的点头。那时,我便认识了艾草。后来慢慢长大,见多了艾草,在我看来,它不过就是一株会散发香味的草而已,没什么稀奇的。

再一次遇见它,是在云南的一个客栈的后院里头。那时父亲与母亲出去办公事,我独自一人在客栈里晃悠晃悠,走到东院时,我再次遇见到它。娇小的躲藏在栅栏下,一株上分叉处另外几株小小的嫩条,叶片小,瘦而长,散发清淡香味。嫩条上的小片绿叶十分可爱。让人不经产生保护它的。上面的叶脉纹理清晰,脸上还沾着清晨的露珠呢!我忍不住伸出手,替它拂去那颗泪珠。回家那天,我恋恋不舍的跑到东院去看了看那一小片艾草,它依旧是那般模样,静静地躲在栅栏下,隐居避世。临走前,店主告诉我那片艾草其实还未真正长大,只是出芽时期罢了。路上,我想着,真想看看它们长大的样子啊!

从那次,我便深深地记住了艾草。心中念念不忘……

暑假,回老家又重遇了艾草。这次,我见到了它的长大样子,也知道了它的另外一项职业。

酷暑,我打折扇在树下乘凉,等了许久,可能是老天看我热的不成样子了,赏赐了一阵清风给我。正当我享受时,一位老人蹒跚出现。我知道他!他是下户人家的爷爷,但却是个盲人。我怕他撞到,毕竟小路十分窄,我悄悄的将椅子挪了挪。不料,老爷爷说:“丫头别移了,没事的”,我只是笑了笑,却没停下手中的动作。等他进到大院后,我才松了口气。这时,外婆出来冲我小声喊:“乖孙,你跟过去瞧瞧,帮点他啥的!”。我点了点头,变随他进入大院。推开大木门,只见他摸索着寻找什么,他在缸盖上摸到了瓜瓢,慢慢的要起一瓢水,熟练地冲一片绿草撒去。

艾草!我心中暗暗惊呼。

我小心翼翼的问:“这艾草,是您种的吗?”,望着那片茂密的艾草,一片盎然,生机勃勃。每一大株艾草都在欢笑,似乎欢跃着有水喝了。这就是艾草长大的样子?老爷爷笑了笑,苍老的声音回答道:“不是,我老伴种的。她以前很喜欢花花草草,只可惜那些都让我给糟蹋了。唯独剩下这些。小姑娘,你能帮我瞧瞧这些草开花没?老伴说这草不会开花,但,不开花咋那么香对吧?但老伴还是没等到开花就走了。”他有些惋惜。

我含着泪,忍住声音的颤抖,故作笑着,说:“开了,它开花了!而且开的很漂亮!”

老人笑了,笑声中带着自豪:“小姑娘,谢谢啊!我到时候可以和老伴说了。”

是啊,那花开的多么好看!

小学生作文端午割艾草【六】

今天下午放学回家,一进门便闻到一阵浓郁的清香。我问奶奶什么东西这么香?奶奶说是在包粽子,因为马上就要过端午节了。说完便和我讲起了端午节的来历与习俗。

奶奶对我说:“端午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但不是都叫‘端午’的,有的地方称为女儿节,有的地方称为重五节……”在这一天要赛龙舟和吃粽子,这些都是为了纪念屈原。

“那端午有习俗吗?”我迫不及待地问。

“当然有。”奶奶说:“端午也叫重五,所以都与‘五’有着紧紧的联系。比如要系五种颜色的长命绳,要插‘五端’,还要吃‘五黄’。”

“长命绳有哪五种颜色?”我好奇地问。

奶奶说:“有红、黄、蓝、白、黑。”

“那五端呢?”我追问道。

“有菖蒲、艾叶、石榴花、蒜头、龙船花。”

“那五黄呢?”

“有黄瓜、黄鱼、咸鸭蛋黄、黄豆瓣包的粽子和雄黄酒。每个地方的五黄都根据地域的不同而略有不同”奶奶耐心地回答我提出的一个又一个问题。

我感叹道:端午节的学问真不少!

小学生作文端午割艾草【七】

端午节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端午”二字最早出现在晋人周处[风土记]之中,在这一天中,人们要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等。 但就是这么一个有着浓重传统气息的中国节日,也在文化侵略的大浪朝中成为了牺牲品。自从上世纪末开始,日本、韩国等,就开始对中国这个拥有五千年历史的文化古国,进行了文化的侵略,大肆的在中国新一代青少年的之中放映他们的动画与连续剧,通过电视来腐化新一代的国人的心身与精神,在这种情况小小的韩国已不满足这种侵略的效果与速度了,于是在巴黎时间2005年11月24日韩国与中国就谁是所有端午节的资格发生了争执,具有讽刺意味的是,端午节的原产地中国竟没有拿到是本国的非物质遗产的资格。

在这次事情的背后反映了一个严重的问题,中国人不注重自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不重视老祖宗留给我们的传统文化,反而感觉外国的东西好,这种崇洋媚外的风气在青少年中十分的重,平时一说话就是国外的什么动画上地什么人物的什么事迹,这让人心里十分不是滋味,难道中国的就不好么?我不反对国外的东西,国外的东西是十分的吸引人,有些十分具有本民族的特色,但是我们也不能照单全收,我们要取其精华取其糟糠的去看,有选择的去看。我认为像什么日本的[蜡笔小新]与[亡笔记]这些就不是我们该看的,再像国的什么爱情肥皂剧,这种我们青少年就应该少看,而像[冰河世纪]、[怪物史莱克]、[哈利波特]、[魔戒]等这些看看就无所谓了,因为这不是文化的入侵,而像我所认为的不能看的,我就认为他多多少少的有一些文化入侵的因素。

盼星星,盼月亮,端午节终于到了,一家人摩拳擦掌忙活起包粽子。前一天早上,妈妈和奶奶把泡好的糯米拿出来,洗好粽子叶,准备开始包粽子。我从来没包过粽子,于是对妈妈说:“妈妈,我不会包粽子,你能不能教教我啊?”妈妈说:“行,包粽子挺好学的,但是刚开始包很困难,你得耐心点儿。首先,将两片竹叶叠起来,折叠成漏斗形状。注意,卷的时候要尽量地紧,否则煮的时候会漏米。”我跟着妈妈做,把粽子叶叠成一个漏斗。然后放入糯米,但是不要放得太满。如果喜欢吃红粽子,可以在里面放一两颗小红枣。在封口之前,先在糯米上撒点水,然后将余下的粽子叶盖在漏斗的大口上,现在粽子变成了一个三角锥形,再用剩下的粽子叶把粽子裹紧。最后用绳子或马兰叶把粽子绑紧。这一步非常关键,说着简单,做起来难。小小的粽子叶很“调皮”,就是不听我的话,“捉弄”我好半天。在我想把粽子裹紧时,里头总是有米漏出来,气得我哇哇大叫,最后在妈妈的指导下,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终于包好了一个粽子。尽管形状看起来不是很美观,但这是我包的最好的一个了。

下一步,开始煮粽子了。先把粽子整齐地摆在锅里,把锅帘压在粽子上面,再往锅帘上放一盆水。最后把水顺着锅边倒进去,大火煮40分钟,香喷喷的粽子就出锅了。 到了端午节这天早上,妈妈给我系上了五彩线,还嘱咐我不要随便折断或丢弃,只能在端午节后第一场雨时才能扔掉。妈妈还告诉我了五彩线的来历,它象征着五色龙,可以降伏鬼怪,带走一切疾病。我们还在门口插上艾草,挂上纸葫芦,家里充满了节日的气氛。

早上忙完这些以后,今天的主角——粽子,终于登场了!白白的粽子蘸上白糖,真是又香又甜,又软又黏,好吃极了。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2022 zuowencangku.com,All Rights Reserved.